51猪价网

打造现代农村和田园城市的融合体
——河北省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统筹城乡发展一席谈

发布: 2013-10-10 |  作者: 唐园结王会庞博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角。河北省廊坊市紧邻京津两大国际都市,近年来,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特别是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日前,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

  记者:廊坊总的奋斗目标是“两个率先”,即在全省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现在,廊坊的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列全省第二。但尽管如此,廊坊发展的短板和弱项还在农村和农业,如何确保“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请介绍一下廊坊的做法。

  赵世洪:党的十八大提出在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廊坊的目标是在2017年实现这一目标,走在河北省前列。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实现目标,必须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为什么城和乡必须统筹发展?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由于资金等问题制约,农村不与城市统筹就不能再发展了;由于土地等要素的制约,城市不与农村统筹也不能再发展了。这两个“不能再”是客观制约更是内在动力,深刻而强烈地推动我们再进一步,把城和乡的问题联动解决。

  分析廊坊的优势与特点,我们提出廊坊的发展潜力在农村,发展的空间也在农村。只有充分挖掘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力,开拓农村市场、活跃乡村经济,才能推进全市整体更好更快发展。

  城乡统筹的本质是以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推动有益要素双向无障碍流动,构建一个有机的、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发展体系。

  其重点是把城和乡的要素统筹互动起来,把城市的有益要素引入乡村。具体说就是把城市的经营理念、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公共设施、产业化园区、资金、人才引入农村;把乡村的要素引入城镇,则是充分利用乡村的土地和人口资源,拓展城市发展平台,破解城市发展制约,把乡村的生态环境、低密度的生态空间以及田园化的风光引入城市,使钢筋水泥构建的城镇变成绿色、生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

  城乡统筹要坚持“两提高、两减少”。“两提高”就是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两项要能支撑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两减少”就是减少农民、减少传统农民。以强大的工业和城市为依托,使应该变成城里人的变成城里人,传统农民的减少可以使劳动力价值提高,可以节约出土地;同时引导培育剩下的农民,使其与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农业业态相适应,变成现代农民。

  城乡统筹不是城乡一样化,要通过城乡之间有益要素结合,使城乡分工互补、共同发展。把城镇要素引入农村不是把乡村变成城镇,而是使乡村像现代乡村;把乡村要素引入城市也不是把城市变成乡村,是要使城市像田园城市。

  城乡统筹发展,农民权益是重点。要充分保护农民的权益,因为在乡农民、进城农民毕竟是弱势群体;全面发展是目标。要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基础,实现城乡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现代产业是保障。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产业支撑和收益。

  城乡统筹发展不是简单地“赶”农民上楼。首先要有一个城乡统筹的规划,有些乡村具有很深厚的文化承载,有文化标志性的东西,不能因为经济性的原因把它拆了。同时,农民上楼以后不能没有产业,上楼后的日子应该越来越好才行。因此城乡统筹要做好科学的规划,从产业的维度、经济的维度、社会的维度、文化的维度,加以综合考量。

  城乡统筹发展,要遵循规模经济原理。新民居建设,农民上楼要有规模,这样很多公共基础设施才能进得去。对于廊坊这片区域,如果真把村里的公共设施建好了,对人口有很强的吸纳作用,在交通发达、公共服务设施齐备的情况下,很多在城里务工的人、住在城里的人,就有可能选择住在村里。他们不愿住在村里边的原因,是因为村里的公共服务设施太差。在当前城市服务设施很充足的情况下,投入的边际效率递减是不可避免的,而在农村则会相反,投入不多,改善却很多。

  作为党委政府,一定要当好城乡统筹的推手。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性的投入、公共性的一些政策要制定和推动,不能只是简单给点儿钱,搞点转移支付。政策支持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使乡村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形成自循环。农村基础设施好了以后,农村的人才就会回来,这样复杂的农业生产组织问题,比如技术的组织,合作性的组织,就有了人才支撑,就会产生可观的效益。

  记者:廊坊致力于打造“京津后花园”,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廊坊是基于怎样的思考,又是如何推进的?

  赵世洪: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农民住进楼房,还要超前规划,搞好污水、垃圾处理、停车场、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配套,真正圆村民的“城市梦”。否则短期看,建好以后再返工难度大、成本高;长期看,村民腾出空地引来大项目,带来大城市高端人群,新民居的原住民与金领、白领们的生活条件对比时,就会产生落差与不平衡,很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富人区也就没人来了,最终形成重归落后的恶性循环。

  新民居的建设要充分考虑“美丽”、“宜居”,要体现文化底蕴和风采特色。纳入城市化范畴的要按照城市标准去做。而长期以农业为主,收入也主要来自农村的地方,要建成符合农民生产生活的新民居。

  解决农村的生态问题是个复杂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在于现在的村庄正处在一个特别的发展阶段,不同于城市也不同于传统的乡村。原来的村庄完全是生态化循环过程,再脏也没事,很快就降解了,而现在的生产、生活产品包装很难降解。农村的污水也不是原来的污水了,用了更多的洗涤剂等化学物质。农民不用洗衣机不可能,传统的技术不能解决,就要采用新的技术加以解决。

  当前,一方面,环保和材料的技术的进步,使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门槛降低了。规模成本的下降,使一个村集中处理污水、垃圾、厨余等,开始有了一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加快市场化步伐,把最先进的技术组合起来,比如农村沼气化的技术,有需求有市场。

  最近我看到的最新的技术是“分布式能源和资源利用解决方案”,核心是什么呢?原先一定要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处理才经济,现在不需要了,这个方案涵盖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管理技术、资源再循环利用技术等一系列的技术。依托这些技术,在我们廊坊这样经济水平的地区,可以做到村庄逐步地向干净的、生态循环的、绿色的村庄迈进。

  记者: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廊坊给出的答案是“双坐标”系,即发展高产高效节水节地的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定位呢?

  赵世洪:发展现代农业,核心是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廊坊的定位就是“双坐标”系,即发展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节水节地高产高效的集约型农业。

  第一个坐标系发展“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源于对廊坊区位和农产品市场的认识。

  廊坊紧邻北京和天津两个国际大都市,对廊坊的农业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和影响,使廊坊的农业必然是城郊都市型的农业。它和离北京、天津更远的区域必然有所区别,这是我们的优势,可以使我们可以做更贴近高端市场的新型农业。

  大城市人总是要吃菜的,对不宜长途运输的农副产品有很强的需求,廊坊的区位相当于京津的城郊,为它们供应农副产品距离上非常合适。但是,现在的培植技术、保鲜技术、运输技术使我们这种城郊型的区位在弱化。但是我们坐拥这个优势,只要做得好,就可以使我们的成本更低,效益更好,农民的收入更高。

  同时,在定位城郊都市型农业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在现代经济形态下,城与乡之间,市与郊之间,没有什么太多的区分,尤其是中小城镇发展之后,城与乡成为非常有机的连绵体。都市人希望在都市看到的都市农业、都市产业等农业业态,都可以在廊坊得到发展。

  另一方面,廊坊发展城郊都市型农业以后,北京和天津这样高端的市场,就不再只是一个市场,还是一个高端的要素资源,要素资源不仅产生需求也产生供给。中国农科院、中国水平最高的农业技术人员、最大的金融机构等等都在我们旁边,这些都会对廊坊发展城郊都市型农业给予支持,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个坐标系发展“节水节地高产高效的集约型农业”是源于我们的区位和北方的特点。

  廊坊紧邻北京天津两个国际大都市,土地资源珍贵,水资源匮乏,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搞“高产高效节水节地”的新农业模式。并且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本身也应该是高产高效节水节地的。因此,高产高效节水节地的城郊都市型农业,就是我们对廊坊农业的一个整体的定位,这是一个以双坐标轴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是我们在发展廊坊农业时总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高产高效节水节地的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等等,建设现代化的农村,需要更高端的人才。现在有很多新技术为“三农”问题带来机遇。比如信息化“大数据”,它使得原来很多分散的、小规模的、不便管理的东西变得简单,并且成本降低。同时,“三农”问题肯定是一地一策、一村一策,有共性的东西,但是区域性的村与村的差异化要远远高于城市。所以农村需要高水平的人才,不论是全国还是廊坊,应该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在农业农村,这样“三农”问题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

TAG: 河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