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整体推进城乡统筹

发布: 2013-10-09 |  作者: 刘洪福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是三峡大坝坝区所在地。近年来,夷陵区抢抓湖北“一主两副”战略机遇和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历史机遇,以产业向优势区域、工业向专业园区、农民向新型社区、土地向规模经营“四个集中”为抓手,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五个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具有夷陵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一、坚持全域与专项结合、整体与局部对接、功能与项目配套,以规划引领城乡统筹

  一是坚持一张图管总。把规划作为统筹城乡的发展蓝图、建设总纲和前置条件,依据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聘请南京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全域规划,将全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分区。把东部乡镇建成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带,把中部乡镇建成特大城市的休闲健身旅游地,西北乡镇作为三峡大坝生态涵养区、宜昌百万人口水源地,建成特大城市的生态氧吧、优质水源地、绿色屏障区。

  二是推进一盘棋对接。按照总体定位,全面修订了城乡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新型社区等12个专项规划;围绕空间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发展,年底可全面完成乡镇全域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功能分区,编制了官庄城郊休闲第一村、王家坪奇石专业村、石牌旅游专业村、张家口文化旅游专业村等规划,形成了覆盖全域、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

  三是实行一张网管控。坚持铁规划硬执行、无规划不建设,按照城市规划区和园区以区级管理为主、集镇及中心村规划以乡镇为主的规划管理体制,形成了“城乡一体、上下联管、分工协作、职责明确”的管控机制。

  二、坚持产城共荣、城乡共建、人城共进,以产业支撑城乡统筹

  一是推动产业融合。一产围绕增收抓加工,在园区和中心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建设精品柑桔、高效茶叶、生态林业“三条百里走廊”,变资源为产品、变产品为商品、变商品为名品,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二产围绕转型抓园区,举全区之力大力度推进六大园区平台建设,目前已有两个百亿园区、两个200亿元产业。三产围绕配套抓延伸,依托沿江、近城优势,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长江市场、中心城区、发展大道“三大商圈”。

  二是加快镇域突破。坚持整体融入、组团发展、分层推进,统筹建设主城区、三个城市组团、中心集镇、新型农村社区,加速推进城市设施向农村延伸。筹资7亿元将连接东部三个乡镇的小鸦路建成城市大外环,构建城乡半小时通勤圈,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带。坚持以改促建,实施中心集镇标准化改造工程,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主导型、新型工业引领型、特色旅游带动型等名乡大镇,今年有4个乡镇的财政收入过亿元。

  三是引导全民创业。连续三年在全区所有村分批次开展新型农民教育活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文明养成教育,支持就地发展农村产业配套项目,鼓励和支持外出人员回原籍居住创业。

  三、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以机制创新激活城乡统筹

  一是还权赋能、简政放权。区委全会专门作出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争创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的决定,下放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管理权限,乡镇开发收益全部留存,园区经济指标纳入乡镇统计,全面调动基层积极性。

  二是激活资本、双向流动。区乡两级每年预算城乡统筹项目资金,区级新增财力70%用于城乡统筹发展。按照不随意改变土地用途、不减少耕地面积、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确保农民得实惠、投资者有收益的原则,鼓励城市资本上山下乡,对投资“三农”达到一定额度的发放居住证“夷陵绿卡”,优先安排乡镇产业项目设施建设用地和项目资金,并对依法按程序流转耕地100亩以上、签订流转合同不低于5年、不改变农用地性质、从事农业规模经营的,给予一次性补贴。

  三是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用地要做好“加减乘除法”。农村新型社区作加法,吸引农民集中居住;农村散居户作减法,严控宅基地审批;项目用地作乘法,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污染排放作除法,对浪费土地大、环境污染重、投入产出比低的项目转产限入。

  四是搭建平台、增值增效。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乡镇、村集体资产经营公司、股份合作社,成立了区乡联网互动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促进农村生产要素资本化、市场化,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为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搭建了平台。

  (作者系: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委书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