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城乡资源一体化的金融破题
——探访北京市大兴区农村金融改革

发布: 2013-09-18 |  作者: 李庆国赵经平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到银行取钱,这个在城里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行为,对于桂村村民来说,多年来却一直是一个“大工程”——最近的银行网点离村七里多地,往返加上排队时间,为了取几百块钱,村民常常要耗上半天。

  桂村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毗邻南六环。在北京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个村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周边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日益兴旺,村民收入连年增长,城市生活似乎距离他们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村民要花上半天时间才能去趟银行的事实,却又清楚昭示着,城乡一体化依然任重道远。

  在大兴,像桂村这样的村子还有许多。它们面临的,不只是银行网点不足带来的不便,而是整个金融在农村的失血。农民贷款难,“三农”领域缺少资金注入,成为农村发展的掣肘。

  资源要素的平等交换,这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而资金,正是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大兴面临着亟须破解的金融课题。

  政府引导金融下乡:瞄准城镇化进程中的新需求

  2013年8月13日,桂村村民桂金良一大早就来到了村部,这一天,北京农商银行在村里的“乡村便利店”正式开通,小额取现、转账、查询、缴费,样样都能办,自此,困扰他和其他村民若干年的一大难题终于得到解决。

  “我们在大兴区建设了21家‘乡村便利店’,82家‘助农取款服务点’,覆盖了全区所有镇。”北京农商银行大兴支行副行长董晨霞说。

  随着网点的布放,正在逐渐进入大兴农村的,还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多年来的农村金融“洼地”,似乎突然成了一块“热土”。

  这样的变化,始于2011年底,大兴区被批复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试验任务,初步目标是“持续优化农村金融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建成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

  自此开始,大兴区大力引导金融下乡,加快建设以北京农商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为主导,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三农”信贷专营机构为辅助的多元化、多层次农村信贷体系。

  “与其他几个试验区有所不同,大兴区的主要特点是位于城乡结合部,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与传统农村相比,金融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兴区金融办公室主任杨蓓蓓告诉记者,“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农村金融需求已经从传统的存款、取现、支付发展到投资、理财、消费金融。随着农村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农业合作社与现代农业企业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非常迫切。”

  为了满足局面更为复杂、层次更为丰富的新型金融需求,大兴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大胆尝试。随着金融机构进军农村的积极性增加,许多“城镇化”的金融产品应运而生。

  在城乡结合部改造过程中,各镇首先成立了集体联营公司,全面实现集体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化,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为公司提供贷款和服务,有效推动了城镇化改造和集体资产增值,保障了农民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同时,针对在城镇化进程中,搬迁村征地补偿资金和拆迁农民手里沉淀的闲置资金,不少金融机构也推出了多种投资理财产品,把这些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借贷给区内重点企业或者投入区重点建设项目,实现保值增值。据介绍,大兴全区561个集体经济组织,村级资产总额171亿元,目前通过集中理财模式进行委托贷款金额达50亿元,用于土地一级开发等区内重点项目建设。

  “逼”出来创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制信贷产品

  “我们这个银行,设立之初就立足于做‘农’。”在位于黄村镇的北京大兴华夏村镇银行,“三农”服务部总经理韩兆耕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

  华夏村镇银行于2010年底成立。作为一家村镇银行,支农惠农自然是其宗旨。而在大兴区成为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该行服务“三农”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如今的大兴区,传统农民的生产贷款需求正在逐渐减少,而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却正在与日俱增,据统计,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已超过5亿元。

  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是华夏村镇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重点对象。

  然而,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华夏村镇银行不得不面临一个普遍性的难题: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缺少抵押物和有效担保,如何在风险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给它们提供金融支持?

  “我们的宗旨就是‘支农支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绕着走,这‘逼’着我们只能去想办法,去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华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部信贷审批主任武继权说。

  青云店东赵村的村民王宝丰就是创新产品的受益者。他在村里承包了170亩基地,用于发展工厂化养鱼和休闲垂钓项目,土地租期30年,每年收入预计可达到370万元。然而,在发展之初的投入阶段,王宝丰却遭遇了资金周转难题。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今年4月,他向华夏村镇银行提出了400万元的贷款申请。

  “他没有传统抵质押物,难以适用我们以前的金融产品。”韩兆耕说,“但是他具有30年的土地流转权益,因此,我们经过论证后,推出了‘流转贷’。所谓‘流转贷’,就是以借款人的土地经营权作为担保方式,给他发放贷款。村委会和镇经管站作为贷款协议的相关责任人,如果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贷款,村委会和镇经管站有义务配合银行,把借款人用于担保的土地经营权拿到农村产权交易所去挂牌交易,所得土地流转费优先偿还银行债务。”

  这个新推出的产品,解了王宝丰的燃眉之急。拿到400万元贷款的他,解决了启动资金问题,基地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像这样突破传统抵押质押担保方式的创新产品,在华夏村镇银行远不止一种,在进驻大兴农村的各个金融机构中,更是不胜枚举。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金融机构的产品会有所不同,但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都是一致的:降低点门槛,多想点办法。正是这样的思路,推动着一个个符合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取金融支持越来越便利。

  问题待解:信用体系需完善,风险补偿要到位

  对于缺少抵押物的农业经营主体来说,信用贷款是一种常见形式。在大兴区的7家小额贷款公司中,信用贷款就占到一半以上。

  兴宏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公司以个人和企业信用为基础,对申请贷款的熟人客户,通过打电话核实有关情况,从审核到决定是否放贷,最短的仅需三小时左右。对不熟悉的贷款申请人,进行现场调查、现场办公,并通过熟人了解企业及个人信誉,贷款办理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

  这种简便快捷的贷款方式当然很受农户和企业欢迎,但这也对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采访中,不少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也都表示,要对一家一户的农户和小微企业等进行信用调查评级,工作量相当大,而许多农户的贷款数额又不高,对金融机构来说,放贷成本高,而效益较低。

  大兴区目前开展的农民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工作,也面临着类似的难题。因为多数合作社管理并不规范,缺少有据可查的收支记录等,因此需要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做许多调查工作,难度很大。

  另外,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风险,在如今涉农贷款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如何规避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杨蓓蓓告诉记者,为了防控金融风险,目前大兴正在努力推进涉农保险业务创新,拓宽政策性保险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其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同时,推进成本价格保险,有效应对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今年人保财险推出“秋播大白菜成本价格保险”,建立由政府、保险公司、农户多方参与的价格稳定机制。当前,如何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赔付力度,也是农民、涉农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关注的问题。

TAG: 北京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