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财富之城”根基在“农”
——访四川省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

发布: 2013-06-25 |  作者: 张艳玲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6月,一扇汇聚全球资源的财富之门在“天府之国”成都被打开。

  随着财富全球论坛的开幕,世界政商名流纷至沓来,成都正成为世界的舞台。当人们都在兴奋地谈论着这场高规格的财经论坛将为成都所带来的价值与机遇时,成都市农业系统的干部却正埋头为自己区域内的粮经产业示范基地提升计划做着细致的规划。

  在这座“成功之都、财富之城”的发展蓝图中,农业究竟被赋予怎样的色彩?财富论坛期间,记者采访了成都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谢瑞武,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记者:此次财富全球论坛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的新未来”这一主题,探讨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及中国在全球视野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在成都的新未来中,农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谢瑞武:成都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工业化进程中,居西南府地之利的成都经济发展迅猛,二、三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12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仅次于广州、深圳。目前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到200多家。农业在成都的经济总量中,只占了一小部分(2012年占4.27%)并且还会下降,这是客观规律。但是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承担的使命不会因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下降而下降,反而越来越多,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成都农业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都市现代农业。因此,成都绝不会放弃农业、绝不会放松农业,成都定位于都市现代农业,就是不仅要抓牢农业,而且要在更高层面上抓好农业,实现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同步协调发展。

  记者:然而,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成都农业的发展空间是否会被压缩?

  谢瑞武: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相反,通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既可以为市场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为新型城镇化创造最佳宜居环境,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可持续的环境容量,为现代服务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成都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黄新初书记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解决的是“跳得高”的问题;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解决的是“跑得快”的问题;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解决的是“站得稳”的问题。要做到“既跳得高、又跑得快、还站得稳”,就必须实现“四化”同步发展。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四化”同步中,农业是“短板”。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成都作为特大中心城市的人力、资金、科技优势,着力补齐农业这块“短板”,是我们要积极探索的。

  记者:那么,在推进都市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成都积累了怎样的经验?

  谢瑞武:2010年8月,成都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唯一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既是对成都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肯定,又是对成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鞭策。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尝试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方式,逐步总结出一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五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做实产权基础。从2008开始,我们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工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奠定了基础。二是要做强农业市场主体。培育起适应市场的经营主体是解决传统的千家万户的生产方式和当下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无法对接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三是要做好农业发展载体。成都正在全力推进4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四是要做专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化分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正在大力扶持一批为农业发展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五是要做细农业公共服务。这包括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社会服务等等。

  记者:在今年成都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成都市提出了“两个倍增、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把农业高端产业的发展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对此,成都有着怎样的考虑?

  谢瑞武:之所以有这样的目标定位,是基于对成都基本市情的认识。总体来讲,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既拥有科技、人才、资金等优势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又面临人多地少的传统矛盾,特别是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受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走传统农业的老路显然是行不通的。这一基本市情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高端发展之路。为此,我们提出把发展农业高端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启动实施了高端农业产业倍增计划,重点推动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生态有机高效农业和现代种业为主的高端农业发展。

  记者:致力于农业高端产业的发展,是否意味着成都农产品将走高档高价路线?

  谢瑞武:不管是传统农业还是都市现代农业,生产供给功能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因此,成都农业的发展绝不会忽视城市对大宗优质平价农产品的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成都将农业高端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着力点,但绝不会放松对城郊大宗农产品的基地建设。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成都郊区的土地将越来越稀缺,产出效益更高的高端农业必定会挤占大宗农产品的生产空间。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要如何保证?目前,我们已经开始探索区域合作这一新模式。成都将一部分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订单让出来,交给周边市州生产,不仅解决了成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也体现了成都作为全省“首位”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

  记者:有人说,财富论坛所带来的影响,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品牌价值,能使全球在更大程度上关注四川、关注成都。那么,成都农产品如何才能赢得世界的目光?

  谢瑞武: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积累,成都拥有一座农业品牌资源的富矿。如何充分挖掘这些资源,是我们要特别加以重视研究的。随着成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也将为成都农产品走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机会,这就更加需要品牌的打造。

  为了鼓励我们的企业积极打造品牌,在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上,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获得认证、商标的农业企业给予奖励。截至2012年底,成都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6件、国家地理标志品牌39件;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达到998个;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近1.7万件,居中西部城市首位;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这几年,成都农产品的区域公共品牌发展很快,“郫县豆瓣”、“蒲江雀舌”、“双流草莓”等区域公共品牌在一定程度上集合了当地各方资源,品牌传播能力得到了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品牌的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很难作为无形资产投入到企业再生产的运营中,而且政府面临较高的监管成本。因此,企业仍然是最重要的农业品牌的打造者。

TAG: 四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