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你的位置:51猪价网 >> 养猪资讯 >> 致富经 >> 暖棚养猪富穷乡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暖棚养猪富穷乡

发布: 2012-11-12 |  作者:  |   来源: 农民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一项技术搞活一方,一个能人带富一乡。10年前,河北省尚义县石河乡碱沟良村的村民殷万祥带着在外打工学到的暖棚养猪技术回到家乡,怀着让自家日子好过些的简单愿望开始搭建养猪暖棚。不曾想,10年后的今天,暖棚养猪不仅让他有了每年30万元的稳定收入,还让村里的乡亲都摆脱了贫穷,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来到殷万祥家,先要穿过两排整齐的猪棚,殷万祥一身泥垢地从猪棚钻出来招呼我们,他正在给猪配饲料。“别看这猪棚不起眼,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冬天,它们能够为猪仔提供室温13摄氏度左右的生长环境,有了暖棚,猪仔长成周期从8、9个月缩短为4、5个月,每年的一次出栏增加为两次,大大提高了养猪效率,收入至少能增加一倍。”

拍净身上的泥土,殷万祥带着记者来到位于猪棚后的自家庭院。本以为家里养猪,院子不会太干净,因此看到栽满芍药、向日葵的花坛,整洁的砖砌小径,以及小径尽头5大间敞亮民宅时,记者心里多少有些惊叹。“暖棚养猪的另一大好处就是把猪的生活环境隔开,这样夏天难闻的气味也不会污染空气。”殷万祥说。

石河乡政府办公室主任张帅说,石河乡28个自然村中有24个都发展了暖棚养猪,目前全乡的暖棚养猪饲养量达到了2.7万口,暖棚养猪已经成为石河乡的主导产业,使农民去年的人均收入增长1600元,暖棚成了农民的“金屋”。

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过去,碱沟良村的村民们按部就班地种庄稼、养猪,一年下来好的收入500元钱,差的分文不剩,只当给家里供口粮,用“穷乡僻壤”形容这里一点不为过。

殷万祥2002年回乡搞暖棚养猪时,乡亲们劝他不要做。在他们看来,喂泔水养大的猪都不能保证挣钱,再建暖棚、喂饲料,这么大的投入,一定会亏本。

事实是,殷万祥第一年建起6个棚,两栏卖出100多头猪,不仅投入的两万多元成本收回来了,还净挣2000元。之后,殷万祥的收入逐年增加,暖棚也逐渐增加到30个。看着能人殷万祥挣了钱,村民们也陆续开始养猪。遇到技术问题就找经验丰富的殷万祥,然而资金不够怎么办?

乡政府也看准了暖棚养猪这条富民路,为了鼓励农民养猪,规定只要农民建棚,每平方米补贴80元钱,算下来每个棚能补贴2000元,这对“白手起家”的农户是莫大的支持。此外,乡里拨付了20万元农民互助合作资金,给农民提供无息借款,解决农民养猪过程中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解决了技术和资金问题,石河乡的暖棚养猪风生水起,农民渐渐摆脱了贫穷。

说话间,村民梁春林来找殷万祥要饲料。梁春林说,他养了十几年的猪,但真正开始挣钱是从建起暖棚养猪后。4年前,村里成立的养猪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负责购买仔猪、饲料,统一开拓市场,目前合作社已经与北京、呼和浩特的肉联厂签订了1万多头的购销协议,销路根本不愁。“我家里有24个暖棚,每年稳定收入能达到10万元左右。”

手里有钱了,梁春林考虑的头等大事是孩子的教育。他把18岁的儿子送到外地一所好高中读书,每年学费和生活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梁春林觉得值得。“知识就是力量,技术带来财富。”梁春林深刻体会到知识技术的重要性,也尝到了技术创新带来的甜头。

如今,碱沟良村回乡的人多起来,“在外打工每年挣两三万元,还不如回家搞暖棚养猪。”张帅说,成熟的技术、稳定的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家乡创业。

TAG: 暖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