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高沙土地区水库鳙鲢生态养殖盈利模式分享

发布: 2016-03-30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文从水库苗种放养、培肥和水质管理以及病害防治方面介绍了高沙土地区水库的鳙鲢生态养殖模式,以期为业者提供参考   湖北省的大中小型水库星罗棋布,宜渔水面十分丰富。大多水库承担着储备饮用水、发电、灌溉等等功能。水库养鱼具有成本低,收益高等诸多优点。水库鱼养殖与池塘养殖比密度相对很低,放养方式相对粗犷,鱼体色比较接近野生状态,体色鲜艳有光泽,鱼肉口感较好,鱼腥味淡,鱼品质比较好,因而需求大,价格较好,在市场上具有一定优势。此外,水库内外还可开展多种经营(比如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旅游等配套产业),实现多途径增收。但近几年来,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公众对水产品安全问题也十分关注,作为水库养殖主体,应选择施灌溉功能齐全的水库进行合理规划,保护养殖水体环境,增强水库绿色环保的优势。   
    目前大多数水库养殖均以花、白鲢品种为主。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方式投肥(未腐熟的动物粪便和无机化肥)养殖花白鲢,会造成一定的水体污染,并且,水库水温一般偏低,浮游生物培育缓慢,传统的投肥方式会造成花白鲢生长速度缓慢,产量不高,还可能造成肥料及人力的浪费。因此,我们需要对养殖结构或者饲养方式进行调整。一方面,在水库中,需要放养鳊鱼、鲤鱼、鲫鱼、大口鲶和甲鱼等,这些吃食性鱼类处在食物链的顶层,具有较高的食物转化率,净水效果好,其粪便也可以肥水用来养花白鲢;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对高档水产品需求的增加,在养殖结构方面可适当增加新品种、中高档鱼类的养殖,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和养殖效益。   
    一、水库概况   
    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地属高沙土地区(土质为沙壤,干粉型的细砂土,特点是漏水、贫瘠、高低不平。),具有丰富的长江水资源,养殖实体三八水库坝址位于梅川镇,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一)型水库,其上游是百元水库,所在河流是长江流域中游赤东水系松阳河。水库左右侧环绕山体,库湾较多且狭长,坝基地质为石英闪长岩体。   
    二、苗种放养   
    1、鱼种投放规格与比例   
    水库不同鱼种投放的数量与比例按水面大小、水位深浅、水质肥瘦及预期产量高低而定。瘦(贫营养型)水库以养鳙鱼为主,目前水库采用的鳙鲢鱼比例一般为鳙:鲢=6-8:4-2。鳙鲢鱼种一般占总放样量的90%-95%。鱼种投放规格一般尾重500-1000g,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梯度设计。有条件的养殖户可力求放养大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对大水面生活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索饵能力较强,生长较快,对敌害抵御力较强,也易于对其采取防逃措施,养殖周期上相对较短。一般,水库以放养二龄鱼种较好,以期获得较高成活率和回捕率。   
    2、鱼种质量   
    鱼种选择方面,除了考虑规格大小,还须用肉眼观察,鱼种体质要体壮膘肥,鱼鳞完整无伤,色泽鲜艳光泽度好,个体规格整齐,投放入水库中集群逆水、活泼游泳等。鱼种投放前常用食盐、高锰酸钾、漂白粉等进行消毒,一般浸洗时间在3-5分钟。不同药物浸洗时间长短不同,应根据水温、鱼种大小、体质等情况决定。
   3、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方面,需要考虑水体中天然饵料的供饵能力和饵料种类。投放鱼种密度既不能过大,影响天然饵料的存在和增殖,又不能过小,否则不能充分利用饵料生物的生产能力。因此,应力求鱼类生长和群体生物量可持续增长的最大化、合理化。以梅川镇三八水库为例:枯水季节,水库面积为1000亩,1000g左右的花鲢每亩投放60~70尾左右;400g以上的白鲢每亩投放10~20尾。可以进行两至三次捕捞,7月捕捞,花鲢平均4斤/尾,共11万斤,白鲢平均5.5斤/尾,共2万斤;年底捕捞,花鲢平均4.5斤/尾,共16万斤,白鲢平均7斤/尾,共4.5万斤。   在水库养殖中,并没有一层不变的投放密度和模式,需要根据自己预计亩产量和产出规格来进行设计和调整。
   三、培肥和水质管理
   1、传统投肥
   传统的培肥多采用的是未腐熟的动物粪便和无机化肥,未经发酵腐熟的农家肥亩施用量较大,肥效慢,难溶于水,既容易消耗水中的溶氧,又会造成水体的有机污染,使大量的病菌滋生,高温时甚至转化为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导致鱼类抵抗力下降,水质不良,容易发病。无机化肥较易溶于水(磷肥微溶,易被固定吸附),营养单一,肥力速效,能很好地刺激藻类生长,尤其是促进蓝绿藻大量繁殖。但是藻类过度生长对鱼类也有毒性,尤其当引发蓝绿藻水华出现之时。
   2、施基肥
   高沙土地质的水库具有渗水性强、水体自净力好的特点。但是其缺陷在于不保肥,养殖前期培肥慢,耗费量大,所以进行水体培肥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在当年养殖周期结束(一般为12月结束)至翌年4月期间可以不断地施基肥,保证水体一定的群体生物量,一方面为当年养殖的鳙鲢鱼保膘,另一方面则为翌年养殖水体培肥奠定基础。施用的基肥一般应采用有机肥,包括发酵腐熟粪肥、绿肥和沼液。施用的有机粪肥一般为200-300kg/亩,或绿肥300-400kg/亩。将肥料投放到库湾或库尾的浅水位区域,即一般水深不超过3米的区域;沼液每次用量不超过300kg/亩,沼渣不超过150kg/亩,装入船全库泼洒均匀。每隔15天左右施一次,保持水体透明度在60-40厘米为宜,用量要根据鱼的生长、水色、天气而灵活掌握。
   3、追肥与调水
   (1)追肥:把生物肥作为追肥是非常理想的,近几年,通过在池塘和大水面应用实践表明,生物渔肥具有改水调水、益藻肥水、环保高效等综合能力。相对于有机粪肥、无机化肥等,其营养全面,含有氮磷钾元素及菌体蛋白、活性小肽、微量元素、复合益生菌等。生物肥中的有益菌能分解和还原水中有机物,促进物质的循环利用,其本身也是浮游动物及鳙鲢的饵料。  
    基本上从4月中下旬就可以开始施用生物渔肥。施肥量和次数应根据水质的肥度和肥料而定,原则上,水温较低时大量少次,高温季节则少量多次。施肥后水体透明度以40厘米左右为佳,水色以黄褐色、褐绿色、油绿色为宜。施肥前,应把生物肥倒入船舱,加足量水,充分浸泡2小时以上,然后均匀遍施,确保施肥浓度在3kg/亩以上。高沙土水库要注意,打肥既要在浅水区域内(3米水位以内),又不能太过于靠近山体和坝体,尽量避免水体中悬浮胶粒和岸边砂砾对生物肥的吸附作用。
   目前施肥一般采取叠加法追肥,即是指在上一次施肥后,水体中群体生物量达到峰值(一般施肥后的第3-4天)时,开始第二次追肥,这样可以使水体中群体生物量一直处于较高的值,保证了鳙鲢鱼天然饵料的供给。
   (2)时间:施肥应选择晴天的9:00—15:00时间段内,此时光线充足、水温较高,可以让生物肥中的有机物和其他营养物质在水上层漂浮一定时间,得以充分利用。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只要天气稍好,也要适量施肥,维持一定的群体生物量。
   (3)调水:进行水体培肥,无论是鱼类粪便、死亡藻类尸体、施用生物肥还是发酵腐熟的粪肥,这些有机物如果不能合理利用,对水体也是污染。我们要利用高效微生物对这些有机物进行分解,促进物质循环,从而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例如: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酵母菌等有效改善了水体的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调节水质;微生物与溶解有机质用桥联作用形成的微生物、有机质胶团,也是鳙鲢鱼的天然饵料,可改善鱼类肠道内微生物环境,抑制有害微生物。
   四、病害防治
   1、常见疾病
   现在水库养殖中,一般易发生的病害有暴发性出血病和寄生虫等。这些病害都是与过量施肥有关,过量施用未经发酵腐熟的动物粪便容易使养殖鱼类感染病菌和寄生虫(锚头鳋、中华鳋)。过量施用化肥,水质过肥,易促使大量有害菌繁殖,引起暴发性出血病。用微生物制剂活水调水,适量投肥追肥可大大降低发病几率。
   (1)暴发性出血病,流行季节长(4-10月),发病率高。
   治疗:富溴(溴氯海因)50g/亩?米,配合二溴海因100g/亩?米一起使用。
   (2)锚头鳋:在长江流域每年4-11月是锚头鳋的繁殖季节(水温12—33℃)。   治疗:阿维菌素、溴氰菊酯全池泼洒。
   2、水库施药的注意事项
   (1)选择晴天上午8—10点、鱼不浮头时施药,3天内无雨的情况下施药最好。
   (2)水库要均匀施药,尽量在短时间内将药物施用完毕。
   (3)选择无风或微风时施药,有风时,在上风处施药量大,下风处离岸边15米内少施药或不施药。
   (4)施药后,用机动船在整个水库来回跑动数次,可以搅拌均匀施的药。
   养殖过程中应认真做好鱼病防治工作,应做到全面预防,积极治疗,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以减少病害损失,是养鱼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TAG: 养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