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德令哈——特色农业的金色家园

发布: 2009-08-26 |  作者: 佚名 |   来源: 中国养殖网

上一篇 下一篇
     青海新闻网讯 青海三座城市中,两座就在柴达木。德令哈虽然不能与西宁、格尔木相比,然而,这座年轻的新城正缓缓释放出巨大能量,人们有必要以新的眼光审视德令哈。

  德令哈,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域辽阔,山川、湖泊、绿洲、戈壁、荒漠兼有,资源富集,土地肥沃,光热充足。这里是我省生态绿洲农牧业的重点地区,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德令哈美丽神奇,资源富集。市区以南30公里的尕海湖,蕴藏丰富的天然卤虫资源;市区以西40公里的“褡裢湖”──托素湖和可鲁克湖,一咸一淡、生态各异、遥相连接,盛产草鱼鲤鱼、鲫鱼、闸蟹、虾等水产

  德令哈区位优势突出,青藏铁路、国道315线穿城而过,是南进西藏、北连甘肃、西通新疆、东接省会的交通枢纽。兰西拉光缆、“110”输变电线路、涩宁兰天然气管道横贯全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通讯、能源网络。

  德令哈正是依靠这张区位优势王牌,成为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四大工业园区之一。如今,伴随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这片热土又催生出高原特色产业。今年全市播种面积110154亩,其中无公害蔬菜、枸杞、饲草料、马铃薯等特色农作物种植比例达到58%,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较2005年增加12个百分点。

  柴达木枸杞果粒饱满、色泽圆润、皮薄肉厚、籽少味甘,富含21种微量元素、18种氨基酸和枸杞多糖等生物活性成份,被誉为柴达木盆地“红宝”和“金枸杞”。

  德令哈市枸杞种植始于2000年,首先由柴达木药业有限公司在平原村塔弯克里地区建立枸杞基地4500亩。这几年德令哈市委、市政府把枸杞种植作为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生态品牌的基础产业,不遗余力支持枸杞产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怀头他拉、柯鲁柯等五个林业产业化基地,全市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其中产生经济效益枸杞林7000亩,年产枸杞干果70万公斤,创产值2100万元。各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每年带动周边150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

  8月中旬,我们走进怀头他拉枸杞林,德令哈市柴达木防沙治沙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史连奎告诉我们,去年种植的7000亩枸杞今年就有2000亩结果,年产枸杞干果10万公斤,300余农户从中受益。明年打算再扩建3000亩,达到1万亩种植规模。投资与效益分析是这样的:枸杞每亩投资1200元,1万亩总投资1200万元,第三年开始采摘果实,如果按每亩年产量75公斤、每公斤枸杞30元计算,每亩收入2250元。

  在柯鲁柯枸杞基地,史连奎介绍说,今年新建的5200亩枸杞两年后进入采摘期,这一基地的最终规模是1.2万亩,届时带动500余户农户从中受益。

  德令哈市蔬菜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快。2002年以前,该市98%的蔬菜水果靠从外地调入。2002年以来,德令哈市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突破口,按照集中连片的要求,大力发展蔬菜大棚,并引进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3022亩,其中,温室2520座、608亩,并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向绿色和有机产品方向迈进。主要种植油桃、草莓西瓜、冬枣、西红柿黄瓜辣椒、洋葱、甘蓝、大葱、油白菜、大白菜、莴笋等十几个果蔬品种和平菇香菇食用菌品种,已形成了以城郊东山村、尕海镇泉水村、柯鲁柯镇希望村为重点的果蔬生产基地,年生产各类蔬菜5377吨。蔬菜市场自给率达到40%。

  东山村全村农户130户,耕地面积599亩,人均耕地1.25亩。2004年以来,该村积极发展蔬菜产业,并引进新品种,逐步向全村种植户推广,到现在建成温室247座,种植辣椒、樱桃、油桃、草莓等10余个品种,年产蔬菜980吨,每座温室年平均净收益6200元,每亩温室纯收入比种植小麦高40倍。2008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7290元。尕海镇果蔬种植基地占地面积920亩,现已建成温室果蔬种植大棚292座,其中120座温棚种植的20000株油桃,年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目前,这一基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固定资产达1300万元。基地带动了周边105户农民,每户农民每年增收6000元。

  据德令哈市农牧局局长孙传伟介绍,目前全市蔬菜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下一步的发展要结合“千户千棚”工程,力争五年内温室数量达到5000座(全市农民户均1座棚),蔬菜自给率达到70%。

  马铃薯种植是德令哈市又一支柱产业。德令哈地处高寒地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所生产的马铃薯因淀粉含量高、食口性好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今年全市种植马铃薯6103亩,较上年增加1000亩,预计生产马铃薯1.5万吨,收入达1068万元,每亩收入1750元,较种植小麦每亩收入高出1000元。2007年,青海雪旺薯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德令哈市后,解决了马铃薯出售难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广大农民种植马铃薯的信心。

  种草养畜,扩大饲草面积,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是德令哈市调整种植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的又一重要措施。随着退耕还林(草)项目的实施,德令哈饲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目前,全市饲草种植面积达16000亩,通过种草养畜,每亩收入2400元以上。草业的发展,推动了农区养殖业,今年全市农区养殖规模达到9万头(只),出栏6万头(只)以上。草业的发展,在带动农区养殖业的同时,每年可储备饲草8万吨,为全市乃至全州的牲畜安全越冬提供了保障,使德令哈市逐步成为全州的防灾饲草料储备中心。

  特色农牧业已惠及全市农牧民群众。据不完全统计,仅特色农牧业这一项,全市增加农牧业总收入1600余万元,农牧民人均增收540元。

  随着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兴起,一批依托柴达木农牧业资源优势的龙头企业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全市已培育和扶持6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柴达木药业有限公司、德令哈市恒丰肉食有限公司、青海雪旺薯业科技有限公司、青海兰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德令哈洋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德令哈市顺龙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带动2520户农牧户从事种植、养殖和农畜产品加工,占农牧户总数的34.3%,年加工饲料5000吨,年加工肉类1000吨,年加工马铃薯30000余吨。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扶持培育了80个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共带动737户农牧户从事规模种植和养殖。

  青海兰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甘肃省一家农牧业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007年落户德令哈市,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集蔬菜收购、育种、示范推广、贮藏保鲜、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公司产品70%销往国外,30%销售内地。该公司计划三年内在德令哈建成30万吨洋葱等蔬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其中自主生产示范基地5000亩,带动农户生产5万亩;目前两个年加工销售10万吨蔬菜的加工车间已经建成,开始建设300个蔬菜大棚。全部项目完成后,年销售额达3.6亿元,年均利润4650万元。

  德令哈市顺龙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柯鲁柯镇平原村村民铁顺龙发起,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以仔猪繁育,枸杞、葡萄花卉种植为主的合作社,121户农民入股,入股资金70万元,资产总额6150余万元,年产值4000万元,年纯利润1800万元。带动了周边200户农民从事种植和养殖业,户均实现收入3000元。

  相关链接:德令哈市下辖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51个行政村。全市11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3589人。可利用草地面积713.73万亩,青海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和柴达木绒山羊在此培育,目前存栏各类牲畜24.84万头只(匹、峰);耕地面积15万亩。 2008年全市农牧业总产值1.9亿元,农牧人均纯收入3720元。

TAG: 新疆 甘肃 畜牧 牲畜 仔猪 饲料 水产 鲤鱼 鲫鱼 草鱼 农业 种植 小麦 马铃薯 蔬菜 黄瓜 大葱 白菜 辣椒 西红柿 莴笋 香菇 水果 葡萄 樱桃 西瓜 草莓 冬枣 花卉 枸杞 食用菌 平菇 林业 肉类 干果 贮藏 养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