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青岛正大李瑞寒:危“鸡”中的商机

发布: 2013-08-08 |  作者: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危""之下,如何才能带领禽肉生产企业走出数年不遇的行业严冬  经受住了市场严酷洗礼并扭转亏损局面,连续六年实现盈利增长,引领国内禽肉食品行业产品发展趋势的青岛正大有限公司资深总裁李瑞寒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

  青岛正大有限公司资深总裁李瑞寒在谈及眼下的肉食鸡危机时语出惊人:目前国内的肉类调理制品行业才是初级阶段,未来的潜力大着呢!

  李瑞寒的底气从何而来?

  2004年5月,李瑞寒作为转业军人来到青岛正大,从负责保安工作起步,先后任职行政经理、销售总经理、副总裁,直到2009年4月,李瑞寒被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先生亲自任命资深副总裁,主持公司工作。2010年2月又被任命为总裁,成为拥有五千多名员工,年产值近20个亿的现代化大型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的管理者。他只用了四年多时间就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完成了从一名军人到公司总裁的嬗变。在此期间,青岛正大2007年扭转了此前连年亏损的局面,并从此连续六年实现盈利稳定增长,无论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是去年的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乃至最近一个阶段的危"鸡"四伏,都没有阻碍青岛正大稳健前进的发展步伐。

  行业未到洗牌时

  据李瑞寒介绍,"从质量上说,青岛正大能保证自己的产品100%无药残,也因为保证质量,我们的产品价格也确实比同行业高一些。2012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和中国出口的下滑,一个日本客户看到现在是'买方市场',就提出每吨产品降500美元,但我们只能让利每吨50美元。双方较上劲后,这名日本客户就去找别家了。一个月后,日本客户回过头来又找到青岛正大,因为虽然的确可以找到更便宜的供货商,但是质量难以达到要求,而此时以青岛正大的现有产能再为该日本客户供货就很紧张,为了支持老客户,最终还是以原价成交。"

  在原料食品的选择上,青岛正大对于养殖户规范养殖细节,严格控制规范药物使用,对于入厂的家禽进行多达50余项的严格检查,不符合标准的家禽坚决淘汰,每年用于质量检测的资金投入平均在百万元以上,检测仪器的更新换代更是业内领先。

  "在我们看来,目前国内肉类调理制品才是初级阶段,离洗牌还早得很。日本、欧美肉类调离制品市场已经发展了三四十年,也才是成熟阶段,国内不过五六年的历史。预计20年后,中国人均每年肉类调理制品消费量将达到100公斤。"

  结合自身的体验,李瑞寒坦诚相告:企业发展不要仅仅跟随大环境随波逐流,而要自己想办法。在搞好出口市场的同时,青岛正大全面调整销售战略,内外销并举,立足山东,向全国进军,销售量日新月异,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从2005年每月销售200吨,提升到现在每月3700吨以上。目前,企业出口和内销比是1:4,青岛正大赶在全球经济危机到来之前就完成了调整结构的转变,为今日的良好销售态势奠定了基础。

  引导潮流巧心思

  在李瑞寒看来,研发团队的开发能力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拥有一支40人组成的研发团队,在业界开创了最知名的"一整只鸡的经营哲学"。

  据李瑞寒介绍,青岛正大研发的"骨肉相连",外形新颖、名称有趣,使用的产品也是最受消费者和商户欢迎的鸡腿肉,这部分肉味道鲜美、肉质好,连同鸡翅一样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内销市场都不愁卖,但是鸡腿、鸡翅这两部分只占一只鸡的25%。

  于是青岛正大又瞄准了占比20%的鸡大胸,寻找研发思路,"川香鸡柳"就是在这个情况下诞生的。鸡大胸肉质不如鸡腿有嚼劲,但是纹理自然有序,做成川味的香辣口感后,成为继"骨肉相连"后的常青品类,2011年卖了6000多吨。

  现在还剩55%,而且其中近一半是被认为不值钱的鸡架。青岛正大的研发优势再次显现:将鸡的两根锁骨及中间相连的软骨做成了"凝香连心脆",产品上市后,原本不怎么值钱的鸡架,摇身一变就是10块钱一斤的"凝香连心脆",这其中的附加值可想而知。不过"凝香连心脆"也只占鸡架的20%,剩下的鸡架一劈两半,半边鸡架连着一片鸡小胸,加上一个经过深思熟虑、象形且谐音的名字,"小熊伴嫁"成为又一个明星产品,长期供不应求。

  近年来,青岛正大每年都要研发上百种新口味食品,从中筛选出能够为市场所认可的品种,仅仅2012年就有十多个新品种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成功立足。目前青岛正大生产和销售的各类型产品约200种左右,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于禽肉产品的不同追求。

  经过数年来的研发积累,青岛正大在禽肉制品领域俨然已经成为引导消费时尚的先行者。用正大员工自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说,他们"经常被模仿,从未被超越"。青岛正大的产品有"四代"之说,即:销售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概念一代。

  管理创新靠精细

  在李瑞寒看来,禽肉制品加工行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微利企业,"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安稳度过行业寒冬、进一步做强做大的必要手段。

  李瑞寒介绍,青岛正大2011年销售18亿元,利润才5800万元,而饲料、种鸡、鸡苗、商品肉鸡、屠宰、深加工、销售整个全产业链运营却需要5000多名员工,管理这样的企业,除了大力开源,在适逢2008年至今经济形势整体动荡的情况下,强化管理是不二选择。

  走出高产出、高耗能的误区。很多企业认为,扩大生产必然意味着能耗也同步增加。青岛正大过去使用重油燃气,成本居高不下,曾经考虑用煤替代,但也因污染比较严重而放弃。后来企业引进了市政蒸汽,虽投资900万元,但每年能为企业节约开支400万元,两年多就收回了成本。节电方面,青岛正大将企业用电高峰安排在电费最低的波谷时段,虽然近年电费在涨,但青岛正大的单位用电费用逐年下降约3%。青岛正大过去每生产1吨产品要消耗20吨水,用水量非常大,通过严格控制跑冒滴漏,关闭多余水龙头,禁止直接用水龙头冲地板等一系列控制措施,如今企业用水量直降一半多,1吨产品用水量不超7吨。用水量减少也降低了排污量,我们从建厂起就有的4000吨污水处理设备,到现在不仅足够用,事实上还有一半的余地。

  此外,面对近年来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青岛正大2011年年底引进了亚洲最先进的自动掏膛设备,可以节约人力168人,平均每月节约费用25万元。

  与此同时,精细化管理,大力提倡节能节约降低成本,并不是以降低员工福利待遇为代价。相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争夺是另一个战场,能够以事业、待遇、文化和信心留住人,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李瑞寒的带领下,不少80后的年轻人已经成为重要部门的一把手,扛起了为企业开拓奋进的重任。

  着眼长远有深意

  如今的青岛正大,荣誉纷至沓来:中国最大规模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国畜牧百强企业、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肉类50强企业、中国屠宰与肉类加工行业百强企业、全国出口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示范企业。仅2009年以来,正大牌食品就荣获青岛食品安全放心品牌、青岛市民最喜爱的品牌、山东省名牌产品、山东省清真食品行业十大品牌、中国白羽肉鸡20强等荣誉称号,青岛正大总裁李瑞寒也荣登"山东食品行业十大诚信领袖"的光荣榜。

  荣誉面前,李瑞寒更看重未来,并已经积极谋划。除了继续加强研发,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企业自动化程度,多方面分析拓宽销售渠道之外,青岛正大一系列的大手笔已经初露端倪:2011年中,青岛正大在即墨的新农村建设产业化项目奠基,该项目运用世界最先进的良种、技术、设备和管理,建设5000万只肉食鸡产业化项目和5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2012年11月8日,洛阳正大正式开工,此举吹响了正大集团进军猪肉食品加工行业的号角;此外,依托自身的地理优势,青岛正大已经筹资16亿元建立涵盖火腿、面食、油炸食品和快餐便当四大领域的现代化食品工业园,主要产能将达到年产各类熟食及辅料10.2万吨,新增屠宰能力2000万只;加上原本在禽肉方面积累的巨大优势,一个千家万户厨房航母的宏伟蓝图跃然而出,其年产值预计将比现在翻一番还多

TAG: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