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生猪市场波动,必不可免应当接受?

发布: 2018-05-22 |  作者: 佚名 |   来源: 农财宝典-新牧网

上一篇 下一篇

   市场波动是不可避免的,是生猪市场的特色,有规律可寻的波动也是生猪市场健康的表现。我们必须摒弃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接受生猪市场的规律,提高对波动规律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不可避免

  一、近期市场波动回顾

  1月中旬以来,生猪及猪肉价格快速下跌,价格创近八年新低。据有关部门监测,在生猪养殖环节,5月9日全国生猪平均出场价格为每公斤10.4元,比前一周下降1.2%,比1月中旬下降32.2%,同比下降30.2%;在猪肉流通环节,5月7日至13日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16.95元,环比下降0.9%,比1月中旬下降23%,同比下降21.2%。从反映生猪投入产出的猪粮比价看,5月9日全国猪粮比价已连续两周处于蓝色预警区域;按目前价格及成本推算,生猪养殖平均每头亏损约300元。

  业内专家分析,生猪市场供大于求是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供给方面,近两年规模场扩张明显,生猪生产性能提高,猪肉供给逐步增加。需求方面,春节后是猪肉消费淡季,居民消费季节性回落,因此价格的下跌具有一定季节性。此外,突发情况和心理预期影响出栏节奏,加剧价格下跌速度。受1月份连续降雪天气影响,春节前部分地区养殖户生猪出栏不畅,积压了部分生猪。春节后这部分生猪集中出栏,加上养殖户“越跌越卖”的恐慌性心理,导致节后价格超预期下跌。

  业内专家预测:2018年生猪市场供略大于求,预计全年价格整体呈低位运行态势,考虑到生猪存栏增长放缓、消费需求小幅增长以及成本压力对猪价底部形成支撑,价格不存在长期下降的基础。

  二、对优化政策调节方式的启示

  许多年以来,政府和经营者都对构建比较平稳的生猪市场体系做出了艰苦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屡次波动也提示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市场调节效率,进一步提高产业与市场的成熟水平。

  我认为,实现这两个“进一步提高”,需要转变行政观念,创新政策调节思路,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介入,进一步完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

  为此,提出以下思路,供讨论。

  首先,要接受市场正常波动的现实。生猪产业链较长,养殖成本的主项基本都是输入性因素,受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影响。市场波动是不可避免的,是生猪市场的特色,有规律可寻的波动也是生猪市场健康的表现。我们必须摒弃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接受生猪市场的规律,提高对波动规律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尽量减少政策干预,不断增强让市场成长、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信心。

  其次,要注重与供求相关的行为因素监测。我国在生猪市场监测、预测预警方面做了很大努力,这些工作在认识市场、发现风险、提出政策建议和服务产业等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这些年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形式和产业生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营环境和经营者行为已经成为影响市场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比如这次的养殖户对后市的担心和抛售。这也提示我们,我们需要在投入产出分析主模型中增加经营者行为因子,持续识别分析经营行为变形程度,分析行为变形对市场波动的影响,提前提示行为影响的风险。

  第三,要特别注重研究产业成熟度与市场稳定性的关系。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产业成熟度与市场稳定性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我国生猪市场波动(包括生猪质量波动)偏大的原因之一是养殖产业还不够成熟,产业组织、产业规模和产业管理还不能充分抵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应该进一步梳理我国生猪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梳理生猪产业成熟度对市场波动的影响途径,从而找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发力点,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四,发展稳定型生猪供应链。我国应继续推进规模养殖,同时,应注重发展层次合理、稳定性强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一个层次来构建国家生猪市场的保障体系。应制订稳定型供应链综合绩效管理、行为规范管理和风险评估管理等基础标准,推行国家与地方不同层级的生猪稳定型供应链示范工程,把供应链体系的组织化能力整合成适度消化波动、合理减少波动的产业能力。

  第五,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机制。应以供应链金融为主要服务和风险管理手段,深入“互联网+”的实践创新,完善生猪稳定型供应链运行的过程管理,基于大数据及早识别供需平衡矛盾和行为变形影响,并逐步形成全国生猪市场监测的重要信息来源,倒逼生猪生产与流通质量安全责任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推进生猪产业信息化。

TAG: 生猪 市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