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美媒:中国猪肉短缺致价格飙升 挽救欧洲猪商

发布: 2016-04-13 |  作者: 佚名 |   来源: 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美媒称,在猪肉消费大国中国,上市的猪肉数量太少,从而导致该国国内猪肉价格飙升并急忙寻求从美国和其他地方进口猪肉来填补缺口。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4月11日报道,猪肉是从午餐水饺到麻婆豆腐等一切食品的关键配料,中国的猪肉价格在过去的一年里上涨了48%。根据中国农业部的数字,在截至4月2日的一周里,肉均价为每公斤25.67元人民币,高于去年同期的价格(17.35元人民币)。

报道称,从中国11日公布的最新通胀数据中可以感受到猪肉价格的高企。3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涨幅与上一个月持平,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6%,这是由猪肉和蔬菜价格上涨造成的。根据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数据,在用来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一篮子货物和服务的价格中,猪肉的权重仍然很高,约为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该国的猪肉价格比世界上其他地方要高。

中国2月份的猪肉进口量同比增长76%,1月份的增幅为56%。分析人士说,预计进口强劲的局面将保持到今年下半年。

报道称,美国是受益者。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字,美国2月份对中国的猪肉出口环比上升38%,至15925吨。这是自2014年3月以来的最高月度水平。

但是,出口量大增并不完全是中国近期的猪肉短缺局面造成的。自从北京在去年10月取消对14家美国猪肉加工厂和库房的限制以来,更多的美国猪肉得以出口到中国。2014年,中国监管机构称在美国进口猪肉中发现瘦肉精,随后出台上述禁令。

斯坦纳咨询集团负责人莱恩·斯坦纳说,由于中国是需求如此之大的猪肉买家,因此哪怕它从美国采购的猪肉数量仅增加几个百分点,也会对面向美国消费者的猪肉供应量产生巨大影响。该集团预计美国2016年对中国的猪肉出口量将比上一年增加约55%。

与此同时,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规模达80亿美元的瘦肉猪市场上,当前的瘦肉猪期货价格已经比年初上涨了12%。

今年1月,欧洲——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者——对中国的猪肉出口量激增78%,至116574吨。这对欧洲来说是及时雨:今年的价格下跌了10.1%,欧洲在2014年由于制裁失去俄罗斯这个市场后,目前仍未摆脱供过于求的状况。

报道称,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猪肉价格一直反复无常。过去12个月的大幅上涨令猪肉市场措手不及。

汇丰银行经济学家王然说,信息渠道更畅通这一点令养殖户和养殖场能更快地对供应需求作出反应,但“这一次,人们对猪肉价格太悲观了,去库存规模是巨大的”。

报道称,本次猪肉价格高企前的利润降低导致许多养殖户放弃养猪。这造成库存减少。只有当猪肉价格至少相当于粮食价格的6倍时,养殖户才能不赔本。现在,中国官方数据显示,这个倍数已经达到了可观的9.13倍。

其他养殖户则迫于更加严格的环保规定而放弃养猪。而今年早些时候的一场疫情让仔猪数量大幅减少。

荷兰合作银行资深行业分析师潘晨军说:“生猪和母猪的数量继续减少,2月份,这一数字仍然在减少。”

但是,中国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叶贞琴本月7日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随着生猪出栏的逐步增加,猪价将逐步趋稳。

报道称,随着天气转暖,仔猪成活率将增加。此外,许多大企业都有扩大经营的计划。预计这将令猪肉价格在未来数月企稳,或许还会令肉价在接近年末时降低。从事养猪行业研究的搜猪网的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说:“我们预计价格将在接近年末时下降约15%,因为夏天出生的仔猪存活率更高,这意味着到今年第三或第四季度,价格会由于供应充足而下降。”(编译/冯雪)

【延伸阅读】中国肉类协会:打破“猪周期” 不能靠进口猪肉

中新网4月12日电 针对近期全国猪肉价格在传统淡季出现的较大幅度上涨,中国肉类协会表示,目前进口猪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打破“猪周期”不能靠进口,要提高本土猪肉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实现肉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靠排斥进口肉,更不能搞内耗,而是要学会如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一般来说,猪肉价格的波动基本遵循“猪周期”的规律,即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可见生猪供应的不稳定是导致肉价大涨大跌的重要原因,中国肉协指出,目前国产猪肉价格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正是生猪存栏量低。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生猪养殖行业处于亏损状态,造成大量养猪场破产和退出,产能大幅下降。

在此次猪肉涨价引发的讨论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进口猪肉的竞争力。中国肉协表示,主张限制进口的,理由是进口猪肉价格比较低,冲击国内市场,影响养殖企业盈利。主张扩大进口的,理由是进口猪肉质量有保障,符合消费者需求,有利于平衡国内市场。综合起来,进口猪肉质优价廉,具有竞争力。

中国肉协表示,打破“猪周期”,不能靠进口猪肉。要学习国外提高猪肉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先进经验,从政府、协会和企业三个层面推进猪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猪肉产品。

谈及中国的猪产业为何大而不强,中国肉协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产业链各环节、各主体之间不够协调,未形成合力。猪肉市场紧缺时,屠宰厂争抢猪源,养殖者抬级抬价,希望增加收入;猪肉市场过剩时,养殖者急于出栏,屠宰厂压级压价,希望降低成本、增加盈利。这是长期以来生猪价格暴涨暴跌、供求波动很大的重要原因。在这一背景下,猪肉产品品质提升缺乏整个产业供应链的基础保障,消费者满意度不高。

现在一些地区猪肉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已经超过了普通收入阶层的消费支付能力,开始影响到国内猪肉产品的销售。中国肉协表示,从我国猪产业供应链的发展看,要提高猪肉产品的供给质量,必须首先解决生猪养殖、屠宰、经营等各环节之间、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就肉类产业而言,只有保障肉类食品的稳定供应和不断改善,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满意度;只有人民群众满意了,市场认可了,企业才能盈利,才能生存发展。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要实现肉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靠排斥进口肉,更不能搞内耗,而是要学会如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延伸阅读】农业部谈国内外猪肉价差大:大量进口不必要也不可行

视频:猪肉“淡季不淡” 多地逼近近年来高点  来源:上海东方高清

中新网4月7日电 农业部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谈及进口猪肉与国产猪肉巨大成本差异问题,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价差较大是养殖成本不同造成的。他强调,大量进口猪肉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合适的,同时也是不可行的。下一步,农业部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国内生猪产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稳定生产和市场。

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叶贞琴、农业部畜牧业司马有祥司长、种植业管理司潘文博副司长出席发布会,介绍玉米结构调整与生猪生产形势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有媒体提问称,2015年的1月到10月,中国的进口猪肉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30%,而且进口的平均价是12.3元每公斤,相比同期国内22.8元的均价,在巨大的成本差异面前,对我国的猪肉生产有什么影响?

对此,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2011年开始,我国猪肉进口量增幅很大,但绝对量不大,去年冻猪肉进口不到80万吨,加上猪杂碎80多万吨,加起来160万吨左右。我国猪肉产量5487万吨,进口比例较低。

马有祥指出,关于猪肉进口的问题,有三个判断。

一是大量进口不必要,中国人吃肉没必要靠外国,因为中国已经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从2010年开始,我国猪肉产量一直在5000万吨以上,改革开放初国内猪肉产量是1000万吨左右,现在是5487万吨,上了4个千万吨台阶,中国有比较充足的生产能力,也有非常灵活的市场发展机制。这几年尽管有猪周期,但也正好说明我国的生产能力是足够的,如果供不应求,就没有猪周期了。

二是大量进口不合适。生猪产业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农民,近4000万户的养猪户,加上上游饲料工业,下游的屠宰、运销产业,产业链长,就业人口多,大量的进口替代国内猪肉是不合适的。

三是大量进口也是不可行的。现在世界猪肉贸易量700万吨左右,日本、韩国、墨西哥等稳定依赖进口的国家,每年进口量400多万吨,剩余的可进口的猪肉不超过300万吨,如果中国猪肉出现大的缺口,进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目前国内外猪肉存在比较大的价差,这是养殖成本不同造成的。下一步,农业部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国内生猪产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稳定生产和市场。

(2016-04-07 13:30:01)

 
TAG: 猪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