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知青忆事:贫困户养猪三年长不到一百斤

发布: 2016-02-26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说到吃肉,尤其是吃肥肉这个话题,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感到可笑,特别对一些年轻的女性为了追求身材美,对肥猪肉那是不屑一顾的,甚至是看一眼都不想看的东西,这种生活水平真是得感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知青忆事:贫困户养猪三年长不到一百斤

  可是在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我国的生活水平还相当差,基本上的生活必须品都得凭证限量供应,有的物资凭证也不一定能买的上,猪肉更是难求!初中前,我还得半夜三更起床排队,到天亮才能买到肥肉,那时的瘦肉反而买的人少。

  对于偏远偏僻的山区来说,吃猪肉更是一种少有的享受,哪怕是肥猪肉,一年到头也难吃上几餐,他们没有城镇居民那种票证买肉,全靠自己养猪,但是那种年代只能自家养一头猪,多养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要遭到政治责难,把你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批斗,斗倒斗臭,再踏上一只脚让你永世不的翻身。

  山区的农民本来就已经相当贫穷,自己都不够粮食吃,年年都有不少人吵着上级照顾一点返销粮,我上山下乡的小山村,一年到头吃的是番薯粥加玉米,哪里还有什么饲料养猪,喂猪的都是小山塘和小溪里养的水瓢(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小植物)或番薯苗,养一头猪,在平坦一点的条件好一点的农村,至少一年能养到一百多斤,像我上山下乡的小山村,两年能养到一百二十斤左右算是不错的了。我所知道的比较贫困的一户人家,两母子养了一头猪三年还不到一百斤。

  到年底杀猪的时候,除掉上交国家(那时国家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百分之六十,剩下的百分之四十,请杀猪的屠夫亲戚朋友吃一顿,所剩只有二三十斤肉,就是今后一年或两年的主要肉食了,这些猪肉几乎是一斤肉上面撒一斤粗盐,放在瓦缸里腌着,留着农忙时加点菜。那个时候山区没有电,更谈不上冰箱,山区的农民听都没听说过有冰箱这种东西。

  当时(六九年初),我们还是刚刚插队落户几个月的知青,轮流在贫下中农家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曾经有一次,我被轮到一户在本村算是中上生活水平的下中农家中同吃,在他家吃第一顿饭时,除了没啥油水的青菜一大砵外,特别不同的是有一大碗豆豉(是他们自家用蚕豆制成的)上面飘着一块薄薄的、约有大半个香烟盒大小的一块肥猪肉,我看着那块肥猪肉馋得快流出口水了。

  说实话,自大离开城市来到这个山区的小村落下乡,有好几个月了,吃的都是番薯粥、玉米和没有一点油星的青菜,猪肉味闻都没有闻过,看着那块肥猪肉,真的想一下子把它吞到肚子里去。可是转念一想,他们家有四五个人口,连我这个知青在内,至少有六个人吃饭,豆豉碗上面只有那么一块薄薄的肥猪肉,难道那么舍得专门优待我这个知青么,让我解解馋吗?还是考虑清楚再算。

  此时,我强咽下贪婪的口水,把目光从这块肥猪肉上离开,不管三七二一番薯粥、玉米就着没油味的青菜,吃了三四碗填饱肚子要紧,吃完放下碗筷,抬头一看,房东大叔刚才目不转睛注视着我的眼神,一下子就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无言的微笑,带着关怀的神情对我说:“吃多一碗粥,吃饱一点。”当时一下子也没有去考虑他在吃饭时为什么对我会有那样异样的眼神,直到在他家“三同”快半个月,每餐吃饭都有一碗豆豉及那块肥猪肉,只不过是那块肥猪肉越来越变小了,豆豉倒是没少,因为吃完又会添加上去,直至到那块肥猪肉蒸成了干瘪干瘪的、几乎看不出是肉的一小块了,才由房东大叔把它吃掉。

  后来听大队干部说过,曾经有一个知青遇到这种事,只不过他一时没有多考虑,当成是房东热情优待知青的礼遇,在第一餐时就把那块肥猪肉给吃了。让房东家气恼了好几天,之后连豆豉都没得吃了,餐餐就是没啥油的青菜,令那个知青后悔不已。还好,我没犯这种错误,总算平和地与房东度过了一个月的“三同”生活。

TAG: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