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为“禽”正名 “禽”获商机

发布: 2014-05-14 |  作者:  |   来源: 新华网

上一篇 下一篇

   随着H7N9流感病毒的卷土重来,“禽流感”的一个“禽”字就把禽类产业逼到了举步维艰的困境。消费者谈“禽”色变,不少餐馆也取消了相关菜品。无疑,“禽流感”引发了公众对禽产品的抗拒,才是导致禽类产品市场需求量价齐跌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在H7N9流感中加入“禽”字是不科学、不恰当的。农业部专家认为,H7N9病毒在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人畜共患病中,很难说明是动物传染给人的,流感病毒很普遍,人和其它动物也可能本身就携带流感病毒。

 

  因此,视禽类为人感染H7N9流感的元凶,非但不科学、不恰当,更会给家禽业带来极其恶劣的消极影响,甚至引发“价贱伤农—亏损不养—供给短缺—价格暴涨—价高伤民”的连锁反应。

 

  一个理念:产业规划 科学发展

 

  为抑制H7N9流感病毒的传播,目前,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逐步关闭活禽交易市场。根据国家及各省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养殖场、屠宰场的禽类不带有H7N9流感病毒。那么,活禽交易市场缘何会出现感染病例呢?

 

  首先,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活禽的生存环境恶劣,禽类的免疫力和健康状态持续下降,感染H7N9流感病毒的几率大大提高;其次,多项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活禽交易市场是多种禽类病原的集中地,疫病传播的潜在威胁时刻存在。

 

  根据欧美农业产业布局与规划特征,“在禽类主产区建加工基地,在中心城市周边建冷链物流中心”的现代化禽类产业布局理念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中心能够实现冷鲜禽的仓储—加工—分拣—包装—配送—销售一体化操作,该模式既能有效杜绝消费者与活禽接触,从而有效抑制H7N9病毒的传播,也符合我国禽类行业规模化、产业化的主导方向。

 

  一种模式:创新模式 “禽”获商机

 

  传统的禽类流通模式是由活禽采购、长途运输、批发市场交易、农贸市场活禽交易、现卖现杀等环节组成。但随着H7N9流感的爆发,活禽销售逐渐式微,冷鲜禽消费已然兴起,这也是时下禽类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随着国内冷鲜禽产业的迅速崛起,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储运、品牌销售,已成为冷鲜禽产业公认的未来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有以下几大优势:规模养殖是把好禽类产品质量的第一关;集中屠宰能够降低消费者感染疾病的风险;冷链储运可以确保禽产品全程安全放心;品牌销售能够树立冷鲜禽优质放心形象。

 

  一声呼吁:多方合力 “鸡”不可失

 

  目前我国家禽饲养年产值6600亿元,家禽饲养农户和企业超过4400多万,其产业链上涉及1亿人口,是关乎产业安全和百姓就业等国计民生的大事。面对H7N9,政府、媒体、行业协会、企业和民众应当连为一体,多方合力,“鸡”不可失。

 

  政府要加大对冷鲜禽肉等产品的推广力度,并通过税收、融资、补助等方式扶持冷鲜禽产业发展。媒体可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引导公众转变消费习惯。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在行业标准制定、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作用。企业既要品牌经营、诚信经营,又要以产品质量为生命线,为老百姓提供真正安全放心的禽肉。

 

  H7N9是一场灾难,更是一次机遇。我们肩负着扞卫食品安全和百姓安全消费的重任,选择冷鲜禽,发展冷鲜禽,让老百姓放心享用,我们任重道远。

 

  (作者系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江苏省肉类协会会长、江苏省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