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汇聚农民群众诉求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农业部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日记选登

发布: 2013-10-16 |  作者: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

  8月26日至9月23日,农业部50名优秀机关青年干部分为10个调研组一竿子到底,分赴10个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所属村,开展为期1个月的“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一个月时间里,各调研组共召开座谈会111次,走访农户564家,访谈农民、基层干部和大学生村官1767人,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农业龙头企业117家,累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25天;报送信息70期,撰写民情日记213篇、调研报告21篇,收集整理了36条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农业部“四风”方面的意见建议,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本报今天摘发10个调研组的部分调研日记,与广大读者共飨。

  渴盼专家多为果蔬“把脉”

  赴天津调研组

  9月10日星期二

  经过12天的精心准备,调研组今天请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的6位专家,为灰锅口村的葡萄和蔬菜产业的发展会诊把脉。

  为了提高“专家诊断”的针对性,我们和村里提前踩点,挑选了种植品种、栽培方式、墙体保温方面存在代表性问题的5个大棚。专家们先是来到金锅生态园的葡萄、蔬菜大棚里,认真询问了王秋祥主任栽培的品种、病虫害防治和大棚结构等情况。随后又来到村民的大棚内,边查看边解答村民们提出的生产问题。“这种红提抗病性差,在转色期的时候易发病。这个病叫溃疡病。”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副所长刘崇怀说。村民徐士甫种了19年葡萄第一次听说这种病,为了搞清楚一些长期困惑他的问题,这个50多岁的乡亲紧紧地跟了专家一天。

  在另一个葡萄大棚,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周长吉在查看大棚的构造时说:“大棚用的发泡水泥砖的蓄热能力差,越冬不行,还得升级改造,最好加上吸热层。”

  现场考察结束后,专家们与村“两委”班子、合作社负责人和种植大户共同探讨了葡萄、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罗东组长和农科院蔬菜所副所长胡鸿向村里赠送了农业科技多媒体资料库、书籍光盘和蔬菜良种。

  下午组织的“设施葡萄新品种推广应用”、“葡萄设施栽培与病虫害防治”、“设施越冬蔬菜的品种选择和精细化管理”3个讲座很受村民欢迎。村委会只能坐80人的电教室,很快就坐满了,许多村民只能坐在过道上。村里专门进行了现场直播,中心广场大屏幕和各家各户电视同步播出。讲座结束后,大家还纷纷挤到专家跟前,请教自家种植葡萄方面遇到的问题。

  虽然前前后后十几天的筹备组织工作很累,但大家心里都美滋滋的。村民把我们看成了自己人,他们说:“今年葡萄价格一出问题你们就给请来了专家,对大伙的事真是上心。”站在老乡们身边,我们真切地感到他们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渴求,体会到了农民应用新品种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认识到了农民增收的不易。

  活动结束后,调研组还与王秋祥商量下一步建立科研单位对接指导灰锅口农业发展的事。希望这种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机制不但能促进灰锅口村的发展,而且还能够对区域内其他村镇发挥带动示范作用。

  聆听老乡们的烦心事

  赴山西调研组

  8月27日星期二

  8月27日,不同于昨天的慌忙入住和匆匆一瞥,清晨6点的小雨让这个村庄显得恬静安宁。7点多吃完早饭,我们按照计划开始了在山西太谷东咸阳村的第一次入户访谈。

  我们访谈的第一位农民是38岁的孟庆山。他负责两家7口人共10亩地的耕作,其中种植玉米3亩,苹果2亩,小麦1.2亩,其余全部种了树苗。从经济效益上来看,树苗的效益最好。此外,他还揽了其他三份创收的活儿。第一份活是去附近的铁厂打工,做电焊切割;第二份活是给农村信用社做代办点,村民在他这里存钱,他负责填好表格送到乡里的信用社并拿回存折给农民;第三份活是自己买了两台水泵,负责给村民浇地。孟庆山思路开阔,吃苦耐劳,辛苦一年毛收入在10万元左右。

  第二位受访者是59岁的赵大哥。两个儿子和儿媳均在外打工,家里有11亩地,养了12只母羊和18只肉羊。全家每年毛收入在12万元左右,净收入4万元左右。赵大哥种地经历多,总是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种地成本,对比如今,他感觉涨价太快了,粮价涨了1倍,农资却涨了10倍。他说,虽然种地不挣钱,但现在农民自由了,什么挣钱就种什么,只要勤劳、敢做,就能挣着钱。他还反映了“假农资”的问题,在农村,农民找不到鉴定部门,买了假化肥无处维权,也维不起权,只能是哑巴吃黄连。

  第三位受访者是农机户冯富生。1983年,他买了第一台联合收割机,目前他共有5台农机,其中2台老化,今年刚购置了一台玉米收割机。虽然一个月前已交了10万多元的购机款,但由于农机具补贴款不能马上到位,使他至今还未收到机器。多年来,除了本村的种收,他还开到内蒙古、河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前段时间本想牵头成立农机具合作社,但由于手续、程序太过繁杂,国家扶持政策也不能享受,便作罢。

  下午,在村主任的推荐下,我们的支农劳动定在庞大哥家的苹果园——帮忙收苹果。一下午,我们采摘了近800斤红苹果,收获的喜悦掩盖了四肢的酸痛。吃完晚饭,大家总结了一天的活动,感觉是收获丰厚的第一天,为我们了解村情民意开了好头,也为此次“接地气、察民情”活动拉开了序幕。

  新型职业农民严重缺乏

  赴江苏调研组

  8月27日星期二

TAG: 农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