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四川:农民“增收快车”开足马力

发布: 2013-10-09 |  作者: 阮蓓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2013年,四川农民增收图上再添漂亮一笔: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18.6元,同比增长12.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实现了连续3年缩小。

  人均不足“一亩三分地”,在农业发展“双高、双低、双紧”的新形势下持续在庄稼地里掘金,推进农村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四川提出: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90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一路快跑,动力何在?“以统筹城乡发展思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形成一个充满内生动力的增收体制,是关键所在。”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表示。

  “车头”引路有方向

  在今年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两个关于“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引人注目:“三农”工作被确定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被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工作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负责制》、《关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文件相继出台,政策引领开出四川农民“增收快车”。

  “通过实施农民增收书记县长负责制,引导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农民增收,确保加快同步全面小康进程。”李昌平告诉记者,这在全国来说都是一个创新,“省委一号文件确定了今年农民增收目标任务,从强化增收工作机制、拓宽家庭经营增收渠道、提高务工收入、增加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加快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五个方面作出了部署,特别强调抓好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各类扶贫工程,加大力度改善农村扶贫对象生产生活条件。”

  全省上下殚精竭虑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创新之举迅速在巴蜀各地“落地生根”。

  南江县立足生态优势,确定了建设西部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这个目标,大力发展富硒茶、金银花、核桃、南江黄羊等六大特色产业,200多个合作社、家庭农场迅速成长,带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1元,同比增长19.7%。宜宾市翠屏区根据当地农户自身的家庭、劳动力情况和农户的发展意愿,为当地老百姓制定了“一对一”的致富项目规划,将农户个人增收目标融入到全村的产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社区公共服务规划之中。

  “以前想发展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现在村里给我们做了增收致富卡,心里有数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翠屏区凉姜乡九里社区村民王连魁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他今年的增收计划是赚20万元:“养鱼收入10万元、养猪8万元,蔬菜、水果各1万元,娃娃打工的还没算。”

  “四轮驱动”有速度

  在峨边彝族自治县记者看到,一个因地制宜的立体生态特色农业模式已经构筑,高山区重点种植蔬菜,中山区重点种植马铃薯,低山区重点发展水稻、特色养殖。上半年该县农民现金收入2072.35元,同比增长14.6%,位居全省盆周山区农民现金收入增幅首位。

  “前年获得国家无公害肉鸡产地产品认证,是全省唯一一个肉鸡认证品牌。”峨边六兴生态鸡养殖场场长宋高明开心地说,通过品种改良和科学养殖,现已成功注册国家“彝寨牧草鸡”商标,年产值1200万元。“仅肉鸡一项,120户社员就户均年增收6万元。”

  四川的实践表明,庄稼地照样有金可掘——通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形成了粮油、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年综合产值达3495亿元。

  一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边通过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来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四川在农民增收过程中,一二三产业并举,不断把农业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以上……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2013年上半年,四川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2110.9元,几乎占全部纯收入的“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四川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开始活跃,转移性、财产性收入等非经营性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在2013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这两项占全部纯收入的14.7%,同比增加24.7%。

  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轮驱动”共同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李昌平认为,在现有的农民收入结构中,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虽小,但潜力很大,作用不可忽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投资力度的加大,对农村基本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支持力度的增强,这两个‘轮子’还会加速前行。”

  内生“造血”有动力

  农民收入实现逐年递增,如何确保势头不减速、收入不徘徊?对此四川上下有着清醒的认识。“加速农民收入增长不应该完全将基点放在政府外部‘输血’,而更应强调农民内生的‘造血’功能。”四川省委农工委副主任杨新元认为,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形成基于市场化背景和多元化方式的农民增收常规性机制框架,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增收动力”。

  2013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特别提出了探索确权登记颁证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改革试点。“这项改革试点的指向很明确,就是要在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杨新元说。

  在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记者看到,当地通过引进专业投资开发公司,将1920余万元集体经营性净资产、2298.37亩土地,形成“资产股、土地股”,同时通过整理农民集中居住后的大片土地,农户每年租金收入高达400万元。在探索土地入股合作经营、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并量化到户的基础上,一个以合作社为核心,联结合作社成员、消费者、直销片区市场三方的“1+3”模式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多方共赢。

  “过去一家一户自己种菜,没有规模也卖不上价,现在加入合作社搞有机蔬菜直销配送,不愁销路不说,到地里打工一天还有60元工钱。”万春镇三井村2组村民罗德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合作社以高于市场批发价20%进行收购,盈利后将利润的10%二次返利,一亩地一季多赚2000元。加上新农保,日子滋润得很。”

  一方面围绕农业产出效率提高进行机制设计和投入;另一方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营商环境为农民进入非农产业提供条件,在金融发展的条件下拓展农民财产配置的选择空间。四川坚持以“两个带动”为导向,有序引导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方向转变,为农民增收驶入快车道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上半年四川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26亿元,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0.97亿立方;新建高标准农田217.6万亩,实施“金土地”工程,新增耕地9.41万亩;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72亿元,减少扶贫对象61.13万人;2522个村完成产权制度改革,量化资产总额达136.09亿元……

  “四川农民持续增收的背后,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改革的结果。而这,也将成为不断前行的动力。”李昌平如此总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