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新希望破解“猪肉”难题

发布: 2012-10-20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刘永好委员提交了一份《关于支持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提案,在这份提案中,刘永好以养猪业为例,指出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规模养殖模式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还涉及到食品安全隐患的问题。半年之后,当养猪业的困境与矛盾纠结终于以肉价急涨的方式爆发时,刘永好也正忙着将他上述提案中的内容变现,做“中国的第一猪倌”。

  给中国生猪养殖业“开处方”

  对目前肉价飞涨的问题,普遍的看法是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以及疾病风险导致生猪饲养量下降等三个方面的原因。但刘永好在深入研究后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传统庭院生产方式已经落后,农村散养户正快速退出养殖业,而现代化规模养殖又未能跟上,导致养殖总量下降,最终造成生猪供求关系失调,猪肉价格走高。”刘永好在提案中分析说,分散的家庭养殖造成了食品安全监控根本无法展开,“全国有上亿个家庭在养猪,监管部门根本无法监督,食品安全问题也就没法从根本上解决”。

  在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后,他指出,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由于单位生产规模过小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生产方式落后,瓶颈是资金匮乏。他的具体设想是:在全国选择建立20-30个年养殖30万头猪规模的试验区,每个实验区包括100-300养殖户;加上龙头企业建立的相应规模的种猪场、饲料厂、技术服务中心、屠宰厂等与之配套,从而构成一个经济养殖单元体系。金融机构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是重中之重。其中,养殖户的资金缺口主要表现在流动资金上,可考虑由养殖户自筹10%-20%,其余由银行贷款支持。对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建设可考虑按3∶7的投融资模式,即企业自筹30%、银行贷款70%的方式给予支持。同时,他提议,为保证该支农资金专款专用,可将对养殖户的贷款交由养猪协会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协调机构统一管理,纳入龙头企业回收生猪时对养殖户的统一结算之内。为了控制银行专项支农贷款的风险,可由地方政府、相关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共同出资组建担保公司对上述贷款予以担保。

  新希望领跑生猪养殖

  如果说以上还是刘永好的设想,那么现在他所做的就是将这套方案变现。他麾下的新希望集团正准备斥资几十亿元打造一个“养猪集群”。

  他的计划是,在全国各地建立一个涵盖饲料、育种、养殖、屠宰、深加工、销售的养猪体系。目前他已建立了四川江油和山东海阳两个核心种猪基地,可以引导形成一个生产商品猪2000万头的体系,销售收入达到200个亿左右。未来的3-5年他将组织投资40亿-50亿元,在全国建立100个左右的养猪合作组织,每个组织年产15万-30万头成品猪,形成养猪集群。新希望是这个集群的组织者,将承担其中的饲料、育种、屠宰、技术服务等重要职责。

  对于这个体系,刘永好想强调的是其安全:我们的饲料是“国雄”饲料,种猪是“荣昌猪”、“海波尔猪”,屠宰加工是“千喜鹤”、“美好”,每一个环节都有名牌企业参与。若干年后,购买猪肉肯定会选择品牌,不会和现在一样。

  刘永好透露说,这将是他未来两三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希望集团中80%的员工都在从事农牧业工作,去年农牧业在整个集团的产值达到了60%,未来几年会达到80%左右。他说,我们正在培育禽、猪产业走向国际,并且在今年250个亿的基础上,未来3-5年将达到500个亿,我们就是要做这个行业的领跑者、创新者和实践者。

  刘永好从养殖回归养殖

  “通过努力、智慧、勤奋去赚钱。”这就是刘永好的追求。上市10年,新希望集团从一家以生产和销售各种饲料为主,同时涉及生化复合肥加工及编织袋的公司,发展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饲料企业,从单一饲料产业逐步向上、下游延伸,以猪、禽、奶牛为主的产业链建设,并投资了金融、房地产、化工等行业,成为集农、工、贸、科一体化发展的大型农牧业民营集团企业。如今,刘永好选择了“猪倌生涯”,他从养殖起家再回归养殖。这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TAG: 猪肉 难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