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大北农和邵根伙究竟遇到了多大的坎?

发布: 2018-12-01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大北农为何停盘?


  今天打开炒股APP,发现大北农停牌了。通常,停盘就意味者有大事情发生。那么,大北农又会有什么大事呢?


  大北农11月25日晚公告称,公司于11月23日接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邵根伙的通知,称正在筹划有关公司的战略合作事项,可能涉及北京市国资下属某国有企业或关联公司受让其部分股份,可能涉及公司的控制权发生变动,目前各方正在就股权出让事宜开展沟通,具体方案尚需充分磋商。


  我们真诚的祝愿52岁的邵根伙能够力挽狂澜,只可惜的是,因为圣牧,邵根伙可能会失去大北农的控股权。没了邵根伙掌舵的大北农,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这份公告的内容很简单,解读一下:大北农的实际控制人邵根伙要转让自己持有的大北农股权,而且会转让出去很多,多到什么程度?多到可能董事长邵根伙先生可能失去控制权。换句话说,可能至少要退居第二大股东。


  大北农是由邵根伙博士一手创办,并于2010年上市,并一度成为农牧行业市值最高的公司。截至今天,大北农股票每股3.58元,总市值只有143.41亿了。这么低的市值,如果说有2015年股市暴跌的原因,那么,同为上市公司的新希望今日股价是6.60元/每股,市值278.26亿。而上市之初,大北农的市值曾一度超越新希望,而现在则仅有新希望的一半了。


  二、邵根伙遇到了一个大坎


  显然,大北农遇到了问题,股民不炒了,资本也不玩了。而曾经,很多证券公司和基金是热捧大北农的。过去,我很熟悉的一家证券公司资深人士,会经常向我咨询一些业内的信息,用来横向对比大北农的经营绩效。而这几年,再也不提大北农了。没有了资本玩家的力挺,大北农的市值肯定很难做上去。炒股、炒股,股价是炒上去的,没人炒,股价就很难高。


  9月19日,大北农公告称,截至公告日,邵根伙共持有公司股份17.5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1.25%;该股东累计质押股份17.2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0.61%,占其所持公司股份的98.44%。大北农10月31日表示,实际控制人目前正积极采取措施筹集资金,资金来源有加速外部债权收回,自身持股分红、对部分资产处置变现、吸收外部战略投资人入股等筹款方式。


  什么意思?邵博士个人持有的股份占到大北农的41.25%,是绝对的大股东。不过,手里的股票几乎全部都质押出去了。质押出去的占其所持公司股份的98.44%。


  质押,就是拿股票做抵押贷款或融资。如果钱还不上,股份就是对方的了。如今,大北农停盘,邵博士可能要出让个人股份,甚至可能失去控制权。显然出让的股份不是一个小数目,小数目不至于会失去控制权。从内心来说,控制权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非常重要。外国人做企业是当猪来养,养肥了就卖,只要价格合算。就像普瑞纳,已经被转手卖了多次。而中国的企业家是当儿子来养,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卖的。


  出让,是主动寻找有钱的主儿;而质押还不起钱,是被动的被拿走。主动的好处是可以找一个不仅有钱,又能对大北农有帮助的主儿。从这一点来说,主动肯定要比被动更好。


  不到万不得已,谁会愿意失去控制权?对于志存高远的邵博士来说,恐怕更是如此。但不这样做,这道坎又怎么过得去呢?


  三、大北农曾经不差钱


  不得不承认,邵博士是行业枭雄。上市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要做“世界最大的养猪服务企业”、“世界最大的水产养殖服务企业”(大北农水产)。


  上市后,大北农手里的现金流充足,所以,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大家还记得大北农如何开会吗?只要邵博士在现场,一定是大把的发现金,一人先给几万,然后再开会。


  那时候,恐怕是大北农最辉煌的时候了,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缺钱,只知道感觉有花不完的钱。据年报显示:大北农近年饲料销售的毛利率始终维持在18%以上,而很多公司只有5%左右。很显然,大北农是一家很能赚钱的公司。但赚钱是一回事,花钱又是一回事。即使再赚钱,如果花的比赚的快,资金链就会出问题。


  在投资上,大北农也毫不含糊。据大北农官网显示:大北农有160多家生产基地和近300家分子公司,拥有员工近2万人。不过,产能很大,但产能利用率并不高。以云南大北农为例,一期投资就达到6000多万,但年销量仅有小几万吨。


  除了饲料业务,大北农这几年在养猪上也投资巨大。9月25日早间,大北农在互动易平台上表示,公司预计2020年将有500多万头猪出栏。大北农的养猪产业主要布局在东北。东北地区的冬天天寒地冻,硬件投入巨大,保温成本高。我一直反对在东北大规模发展养猪业,据悉,很多规模猪场的投资达到每头母猪4-5万元,甚至更高。可以说,高的吓人。


  10月16日上午,大北农在深交所互动平台回应投资者称,其在辽宁地区的参股孙公司北镇大北农农牧食品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北镇公司”)出现疑似非洲猪瘟疫情,公司现已经处置了近2万头生猪,目前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说真的,那么大规模的猪场发生了非洲猪瘟,至少在生物安全防控上有很大的问题。一次扑杀2万头猪,想想就心疼。


  如果只是投资饲料产能或养猪还好,大北农和邵根伙还投资了农信互联和中国圣牧。


  四、圣牧就是那一根稻草


  投资圣牧,在我看来绝对是大错特错,可能圣牧就是压垮邵博士最大的那根稻草,甚至让他可能失去了控制权。


  中国圣牧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创始人是赫赫有名的蒙牛集团原首席财务官姚同山于2009年10月创办,并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成功在香港上市。据中国圣牧中期报告显示,期内公司奶牛存栏数量为11.6万头,其中有机8.9万头,非有机2.7万头。


  中国圣牧持股信息显示,邵根伙自2016年1月开始通过手上100%控股公司NongYouCo.,Ltd增持中国圣牧股份,目前持股数约13.02亿股,占总股本20.48%,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什么意思?邵根伙博士在英属处女群岛注册了NongYouCo.,Ltd公司(农友),然后又通过这家公司持有中国圣牧20.48%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这一次,邵博士花了33.55亿港币。


  不过,看起来邵博士的运气不是很好。圣牧在过去的7年多时间里一直高速发展,而邵博士入主后的第二年,圣牧则开始面临巨亏。2017年全年亏损8.24亿元,应收贸易款项拨备大幅增加仍是亏损的一大原因。去年,中国圣牧对应收账款计提减值约7.4亿元,2016年应收账款减值为8551.2万元。除了产生巨额亏损外,前后比较,圣牧的应收账款一下子猛增了8倍多。


  一年亏了8.24亿,应收账款还有7.4亿,两者相加就是15.64亿元。圣牧是个多大规模的公司?年报显示2016年其营收为34.66亿元。一个年营业收入约为35亿的公司,一年亏掉了8.24亿,还有7.4亿的应收。显然,圣牧必将面临现金流的紧缺。


  如果仅仅是2017年亏损还好办,2018年,仅仅上半年,圣牧公司期内销售收入为14亿元,但亏损高达11.86亿元。财报显示,其归母净利润为亏损10.67亿元,同比下降16819.9%。


  压力之下,邵根伙辞去大北农总裁,由张立忠接任,邵博士就任中国圣牧董事长,亲自挂帅,希望能够挽狂澜。但现在奶业并不景气,原奶供应过剩,奶价很低。最要命的是,圣牧主要产品是有机液态奶,去年,中国圣牧自有品牌有机液态奶产品销量下降约21.7%。


  在压力之下,中国圣牧公告称,部分牧场不再申请有机认证。而圣牧过去是立志成为“全球领先的有机乳品公司”。现在,有机牛奶只能当普通牛奶卖,但有机牛奶的生产成本则远远高于普通牛奶。


  可以说,圣牧失血过多,而行业短期内却未见转机,公司面临生死关头。它的同行-西部牧业因连续两年亏损,公司面临退市的风险。为此,西部牧业表示,在2018年7月份,公司出手了持有的16家全资及联营的奶牛、肉牛养殖公司股权。西部牧业解困的方式是卖股权,现在,邵博士也只好无奈的出售股权,乃至是控制权。资本市场是嗜血的,好的时候锦上添花,遇到坎的时候,只有生意……


  近些年来,邵博士叱诧风云,企业迅速扩张,没想到,本来是想抄底,现在的圣牧却成为压在身上的一块大石头,令人喘不过气来。我们真诚的祝愿52岁的邵根伙能够力挽狂澜,只可惜的是,因为圣牧,邵根伙可能会失去大北农的控股权。没了邵根伙掌舵的大北农,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五、一个“大”字害死人


  1993年,邵根伙博士创建了大北农,这已经是25年前的事了,那一年他才27岁。邵根伙创业初期,大北农的饲料袋子上印着“农民的儿子邵根伙”字样,不过,虽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他是浙江金华农民的儿子。浙江金华,一个会做生意的地方。


  邵根伙的生意做得很大,志向也大,业务除了最初的饲料,后来又先后投资了种子、动保(含疫苗)、养猪和互联网。大北农的高速增长和其企业文化不无关系。


  邵根伙是博士,按理说是技术出身的创业者,一直很注重科技的投入。大北农的全称是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两个字赫然显示于名称上。不过,业内人士的印象却是大北农的营销做得更好。“高举高打”一直是大北农营销的基本策略,再加上它的人海战术,上市后的大北农突然有了很多钱,立即进入高速扩张期。


  大北农的文化和语言习惯中,无不贯穿着一个“大”字。即使是大北农的饲料业务遇到了瓶颈开始转型的时候,口号依然带着“大”字:“养猪大创业、服务大升级。”


  过去,中国的红利在于市场足够大,那时候,做大是对的,只要能上规模,就能抢到市场,赚到钱。当时,中国有那么大的市场,竞争却不算激烈,制定做大的战略没有错,毕竟,那是一个跑马圈地的时代。这如同当时整个中国的经济一样,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去是只要GDP,而今天,这条路已经走到了死胡同。当下,国家开始转舵,由追求规模而转向质量。


  中国的经济在刹车,在转型,GDP从10以上的两位数到今天的6.7,无疑,国家是正确的。大北农的路一直走得很顺,太顺了,就会有路径依赖,会一直沿用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方式。但这一次,显然经验不行了。大北农转型养猪尚不能算是错,虽然在技术和人才的储备上不足,但有钱就好办,可以挖人,甚至是成体系的挖团队。


  “2016年,大北农陆续加大了生猪养殖的力度,“养猪大创业”也成为了大北农2016年的工作重点之一,若南根据大北农集团公告梳理了一下2016年的投资,全年大概在18个省市共投资145亿”。这一段话来自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


  大北农声称的那些投资不知道是否到位,但大北农投资巨大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时候,又遇上了2018年猪价的暴跌,显然,节奏感掌握的不是太好。理性的投资应当是行业低谷期资产最便宜,待猪价好的时候,产能正好释放。


  大北农过去最成功的地方是东北和福建,福建的土地资源紧张,想获得大规模养猪所需要的土地资源不太现实。也许和其它企业的想法一致,这一次,大北农的投资涌向了东北,那里土地便宜,环保压力小,政府相对欢迎。不过,大北农投资养猪的主要区域,也是中国最早发现非洲猪瘟疫情的地区,受疫情影响,辽宁部分地区的猪价一度跌至4元以下,肯定是亏损,而且是巨亏。


  笔者认为,正是这个“大”的文化基因,让邵根伙陷入了困境。大北农还好,毕竟饲料产业盈利水平还不错。而圣牧,则是邵根伙个人(至少对外公开显示是这样)的投资。可以说,2016年是邵博士事业的分水岭:一方面大北农大举投资养猪业,另一方面邵博士以33.5亿港元入主中国圣牧。两笔巨额投资,都是投资在养殖业,都是重资产。这两个重,汇聚在一起,就成了邵博士难以承受之重。双线开战的大规模投资,稍有变局就很麻烦。而如今,奶业市场不振,养猪业又遇到了非洲猪瘟,这就是变局。


  有位大企业高管给我留言:“自有现金流是企业生存法则。很多老板不懂,认为企业赚钱就不缺钱。”这话对极了,现金流!现金流!!现金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们见过太多因资金链断裂而控制权易主的案例。


  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无论是大北农还是邵博士个人,毕竟手里还有很多的筹码。我倒建议邵博士应立即止损,作为两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邵博士更应当知道止损的意义。其实,面子不重要,中国人看的是结果,是以结果论英雄。既然行走江湖,谁又能确保百战百胜?如果邵博士能够立即止损,收缩战线、强化主业,做强养猪,摈弃一直以来求大的文化和心态。以大北农的实力和邵博士的能力、影响力,也许,还有机会创造二次辉煌。


  六、刘永好为何又能游刃有余?


  在这方面,刘永好显然更稳健一些。其实,按照旗下企业的数量和营收,刘永好的新希望帝国更大。现在,新希望旗下拥有超过600家分子公司,员工超过7万人,营收超千亿,在海外30多个国家有投资。


  但与邵根伙不同的是,新希望好像从未遇到过危机,至少直至目前还是这样。创业至今已经36年的刘永好好像从来不缺钱,而且,他曾经还是中国民生银行的发起人之一、大股东、副董事长。现在,更是创建了“四川新网银行”-一家互联网银行。


  新网银行的三大股东分别是:新希望(刘永好)、小米(雷军,没错,就是那个小米的创始人“雷布斯”)和红旗连锁。新网银行,2016年6月份获得中国银监会筹建批复,成为中国第7家获批筹建的民营银行。刘永好投资9个亿,占30%的股份。


  2012年,新希望创业30周年庆典,坐在刘永好身边的,除了夫人、女儿和其余兄妹四人以外,还有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的行长。而10几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仅坐在第二排。可见,刘永好对财神爷-银行的重视。数年前,新希望还在新加坡成立了海外融资平台,大大提高了融资能力,同时,也降低了融资成本。


  一句话:刘永好的事业很大,不仅会赚钱,更会找钱(融资),而且,很有风险防范意识,绝不冒进。如今,屹立江湖36年不倒的刘永好被称为“红色资本家”、“常青树”。当然,还有他的二哥刘永行。刘永行的东方希望企业帝国拥有农业、化工、水泥、地产等板块,也是一家多元化的集团企业,但在投资风险控制上,是出了名的谨慎。


  七、结语


  刘永好新希望帝国的“大”是量力而行的大,而非勉为其难的大。中国的企业家喜欢“做大做强”,而非做强做大。在遍地是黄金、跑马能圈地的时代,做大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是抓机会,因为机会不会一直有。只要不是太经营不善,可以先做大,再做强。而今天,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如果不能做强,即使做大了,也可能遭遇危机。


  这是一个新时代,是专业化和平台化共存的时代,也是一个“乌卡时代”: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错综复杂性和模糊性。在这样一个时代,仅仅大是不够的,甚至是危险的,如柯达、摩托罗拉、诺基亚。


  无疑,邵根伙博士是位优秀的企业家。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对照,钱对他已经不是问题,可能更重要的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所以,大,可能更能满足他的这种需求。


  在这里,我们祝愿邵博士能够尽快走出困境,重振昔日的辉煌。


  同时,我们也谨以此文,献给那些盲目追求大的经营者,希望能给他们一点警醒。是到了该重新思考“做大做强”先后顺序的时候了。


  抱歉,我的这篇长文以大北农和邵博士为案例剖析了“一味求大”的风险,但请不要介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