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重大突破—这条离水即死的鱼,可以人工养殖了!

发布: 2016-12-10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银鲳,属于鲈形目、鲳科。亦称镜、平鱼,因其体披细小的圆鳞、颜色银白,故被称为银鲳。银鲳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水深5~110米的水域,早晨及黄昏时在水中上层活动,不甚活跃。东海银鲳,春季从台湾海域北部北上到东海北部,每年5月上旬(立夏)以后,渔群就北移进入浅水区生殖,喜欢在浅海岩礁、沙滩水深10~20米一带河口处产卵,卵浮性,产卵量8万~35万粒。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人们常称东海银鲳为“鲳鳊鱼”,因为滋味鲜美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n2016120722531544.jpg


  但由于多年的过度捕捞,以及海洋环境日益恶化,野生的银鲳资源量下降很快,捕到的鲳鱼越来越少,我们餐桌上的银鲳也就越来越贵。据了解,2010年前东海银鲳年产量基本维持在10万吨以上,产量仅次于带鱼。然而,到了2013年,浙江海区鲳鱼的捕捞量仅为8.5万吨,且每年以1万吨左右的量快速下降,即使是伏季休渔制度,也无法改变银鲳越来越少的现状,估计到目前年捕捞量已不足5万吨。照此速度,只要再过10年,我们将无鲳鱼可捕。

  那么,人们有没有考虑对银鲳进行人工养殖?其实,为了这一不可或缺的美味,多年来,美国、日本等国一直在尝试攻破银鲳人工养殖这一难题,但收效甚微。在我国,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及海南等省,也都尝试过人工养殖这条鱼,最终也都没有成功。

  为何人工养殖银鲳都以失败告终?因为目前人们对于银鲳,还有许多未解的难题。比如银鲳属洄游性鱼类,对温度、盐度适应性差;因其嘴小、鳞细而小,所以易感染疾病,等等。另外,因为银鲳与其他3000多种鱼类相比,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的胃前有球状物即食道侧囊,这一特点,注定它与其他鱼类有不一样的摄食习性,这直接影响到银鲳人工养殖过程中饵料的研制和投喂方式。

  虽然银鲳有这么多并不利于人工养殖的特性,但人们依然不甘心放弃对它进行人工养殖的尝试。因为银鲳也有着其突出的优点:首先是它生长速度快,相比已经形成产业化的大黄鱼要快得多。第二是银鲳个体成熟早,当年就可性成熟,这样非常有利于人们获得大量受精卵,从而进行孵化养殖。另外重要的一点是,银鲳不会得肥胖症,即使在投饵较多的情况下,身体也不长肥油(即脂肪),这决定了人工养殖的银鲳的口味不会差于野生的银鲳,这点相比大黄鱼也是一大优势。

  而最新获得的好消息是,我国对银鲳的人工养殖已获得阶段性成功。自2000年起,浙江省宁波市即开始了对银鲳人工养殖的探索之路。以宁波大学为银鲳攻关研究主持单位,联合宁波海洋与渔业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浙江大学及多家企业,自2000年起相继承担了“银鲳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银鲳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银鲳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银鲳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研究”等科技项目。2015年又将银鲳列入宁波“十三五”海洋种质工程四大主要地方特色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专门设立了重大科技专项“东海银鲳产业化前期技术研究与示范”,该项目由宁波大学主持,联合浙江大学等四家单位共同承担。

  据宁波大学“东海银鲳产业化前期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组团队领衔、宁波大学徐善良教授介绍:自2000年,宁波大学在国内首次利用野生银鲳受精卵繁殖银鲳成功,获得了6000尾鱼苗,但很可惜没能养活。在此后的16年,该研究团队坚持探索、历经磨难,克服重重困难,每个脚印都和着艰辛的汗水、一路走下来,逐一突破了养活、饵料、养肥、育苗及病害等道道关口,终于在2016年,成功培育亲鱼1万余尾。这标志着我国已成功破解银鲳养殖这个世界难题。

  对于推进银鲳人工养殖的产业化,徐善良教授认为,以目前的研究进度,应该在3~5年时间里会有突破性的进展,相信在餐桌上吃到与野生银鲳一样鲜美的人工养殖的银鲳,已不再是梦想。
TAG: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相关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