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复旦发现江浙沪儿童体内普遍含兽用抗生素

发布: 2016-02-23 |  作者: 佚名 |   来源: 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兽用抗生素或主要用于动物的抗生素暴露,与儿童超重或肥胖有明显的联系。 澎湃新闻记者 高剑平 资料图

  最新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就暴露于多种抗生素环境中,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因素之一。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青年研究人员王和兴、王娜等,采集江浙沪地区儿童尿样,经3年多研究发现,儿童时期抗生素暴露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相应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出版的环境领域国际权威杂志《环境国际》(《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世界科学界一直关注人群(尤其是学龄儿童)抗生素暴露问题,并注意到婴幼儿时期抗生素的使用与儿童时期肥胖风险有关,但其间的关系一直未找到直接的证据。

  为找到直接证据,研究课题组从2010年起就着手设计该研究相关方法;2012年起每年收集江浙沪三地学龄儿童尿样约1500人份,该采集工作持续至2014年。其间,课题组研究人员经过长期的实验室工作,探索并建立了尿样中多种抗生素的高通量检测方法。

  为研究儿童时期抗生素使用或来自食品抗生素暴露对儿童脂肪生成的影响,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抗生素生物监测方式,对2013年采集到的上海地区的586名8至11岁学龄儿童尿样进行研究,结果测定出尿中含有21种抗生素,包括5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4种磺胺类抗生素和3种氯霉素类抗生素,其中79.6%的学龄儿童尿液中检出上述21种抗生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搞清楚抗生素与肥胖的关系,研究人员按照尿中兽用抗生素浓度将儿童分为由低到高3个组。

  在校正了性别、年龄、家长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膨化食品摄入、亲友的吸烟状况等因素后,研究发现,与低浓度组的儿童相比,中、高浓度组的儿童肥胖风险是低浓度组的1.99倍至3倍。

  同时课题组采用体质指数和腰围判断儿童超重或肥胖,进一步分析尿液后发现,兽用抗生素或主要用于动物的抗生素暴露,与儿童超重或肥胖有明显的联系。

  这也表明,主要来自食品的抗生素暴露与儿童肥胖发生风险之间正向关联。研究人员认为,兽用抗生素的环境来源,主要通过污染水及食物进入人体。

  本次研究未观察到肥胖或超重,与那些主要用于人群的医用抗生素有显著性关联。课题组认为,医用抗生素使用实质上是短期高剂量暴露,而来自食品或环境中的抗生素暴露是长期低剂量暴露,该结果提示抗生素的暴露模式可能是影响其促进脂肪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课题组表示,2013年中国抗生素使用一年达16.2万吨,约占世界用量的一半,其中52%为兽用,48%为人用,超过5万吨抗生素被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

  鉴于人群抗生素暴露的普遍性和当前肥胖给个人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们将扩大检测样本量,并采用纵向研究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一步探讨儿童暴露低剂量抗生素对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的影响。 

  目前,课题组正在对所采集的饮用水样及食物样本加以检测、分析,以进一步明确上述抗生素的主要来源。

  延伸阅读:

  你如今刹不住的体重,可能得怪小时候用的抗生素

  2015-11-09 20:28:20果壳网

  有赖于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在药物上市之前,人们对它们的大部分副作用都已了然于胸,抗生素也不例外。对于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问题更加受人关注,其副作用往往落在焦点之外。不过,抗生素的大规模使用带来了海量的病例数据,这种杀菌药物的增重副作用也随之逐渐浮出水面。

  最近,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国际肥胖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发表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者布莱恩•施瓦茨(Brian Schwartz)及其团队的发现。他们借助一项基于人群的大规模纵向研究,再一次肯定了幼年使用抗生素会令儿童增重更快,而且这一作用具有累积效应,亦即使用抗生素次数越多,增重也越快。

  抗生素促进家畜增重

  实际上,抗生素的增重作用在家畜养殖业早有应用。除了用于防治病害,一些兽用抗生素也常常被人们以低于治疗剂量的形式用于促进家畜快速增重。

  究其原理,一方面有可能是抗生素杀灭了牲畜肠道内的部分竞争性消耗营养物质的微生物后,后者消耗的蛋白质与热量也随之下降,多余出来的部分便可供牲畜增脂增肌所用;另一方面同样要归功于抗生素的抑菌作用,一些特定类型的肠道菌群被杀灭后,存活下来的细菌分解食物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使得牲畜可以更有效地吸收利用营养成分,继而起到催肥效果。不过,这种用途因为有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菌的出现,业已引起药监机构的警惕,有不少国家对此作出了限制性的规定。

  滥用抗生素产生的耐药问题已经得到很多研究,而增重这一副作用近年也逐渐得到关注。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人类同样受影响

  抗生素对人同样有此效应,这并非施瓦茨首次发现,之前已有学者发表论文报道了这一现象。不过,施瓦茨的探索是迄今为止在人体中有关抗生素增重作用最大规模的研究,其数据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63820名年龄介于3—18岁的儿童的电子健康记录,这些儿童以白人为主,身体基本健康,他们的电子健康记录生成于2001—2012年间。

  基于研究发现,施瓦茨表示,一旦儿童开始使用抗生素,那就意味着他们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可能会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幼年使用过抗生素的儿童明显比未使用过的同龄人体重增长速度快,而且这种增重趋势可能会持续至成年时期。

  此前的研究表明,抗生素的使用会大规模地改变肠道菌群的生态。短期使用后,菌群至少需要数年时间方可恢复至治疗前的状态,而长时间使用则会导致永久性的改变。相对于肠道内的“新住客”来说,“老住客”通常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在生命早期发生的肠道菌群改变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

  施瓦茨利用线性混合效应回归的方法,在排除了大部分混杂因素后,对抗生素医嘱数量与儿童的生长曲线(基于BMI而绘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建模,利用定量方法发现,儿童每使用一次抗生素就如同给“增重引擎”轰了一脚油门。在纳入研究的儿童中,有大约21%(约3万名)有过7次及以上使用抗生素的经历,数据显示,这些儿童年届15岁时,要比未使用过抗生素的同龄人重3磅左右。

  慎用抗生素的又一条理由:幼年期使用抗生素次数越多,增重也越快。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具体哪种抗生素增重效果最为显著?施瓦茨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共有头孢菌素、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甲硝哒唑、青霉素、喹诺酮、磺胺及四环素等8种主要抗生素被纳入观察范畴,最终结论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重效应最为明显。

  施瓦茨承认,他的研究还存在缺陷,例如准妈妈在怀孕期间如果服用抗生素的话,婴儿也会受到波及,而他的研究对这一干扰因素并未排除。

  另外,出于保护患者隐私的目的,施瓦茨并未获得详尽的儿童病例资料,只能获得平均为期4年的病例数据。对此,他认为,由于纳入的儿童数量十分庞大,且分布于各个年龄段,这些数据经过重叠接续后,依然能提供长时间的研究视角。施瓦茨表示,由于数据涵盖年限较短,这项研究很有可能低估了抗生素的增重效应。

  有鉴于此,施瓦茨建议,除非必要,儿童应当尽量避免输液等全身性摄入抗生素的治疗手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