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养猪人的烦恼:缺技术、缺人才、缺保障

发布: 2013-04-08 |  作者: 佚名 |   来源: 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40岁出头的谭连福,有着20年的养猪经验。走进他位于四川省大竹县金顺发农牧生态有限公司,只见排排猪场,整齐划一,母猪、仔猪、肉猪、特色品种香猪分圈饲养。谭连福告诉我,这叫“工厂化养殖”,从繁育、出栏到肉制品加工一条龙。占地60多亩,年出栏生猪3000余头,产值过千万的金顺发农牧生态有限公司,在大竹县算得上是养殖“状元”了。但说起这20年来养殖生猪的经历,谭连福言语之中仍然有着许多的烦恼与无奈。

  不怕苦累

  最愁没技术、缺人才

  “养猪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稍有不慎就血本无归。有一年突发疫情,我圈舍里百余头大小生猪全部死亡。我坐在空空的猪圈里,哭干了眼泪,几天几夜不吃不喝,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至今记忆犹新。1995年,市场行情猛跌,生猪出栏价每斤只2.6元钱,嗷嗷待哺的小猪吃了上顿没下顿。无奈之下,我只好将母猪变卖了,购买饲料喂小猪,当年就亏损5万多元,过了3年才还完欠账。”谭连福坦言,养猪苦点累点没什么。目前对他和企业来说,最缺乏的有三个:缺技术、缺人才、缺保障。这让他很是苦恼。

  谭连福告诉笔者,他虽然从事养殖20多年,近些年也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养殖和管理模式,但总的来说还是以传统的养殖办法养猪、卖猪。“我也晓得猪的一身都是宝,但苦于没有技术,就只好把宝让给别人。”谭连福说:“你别看我每年出栏的生猪在3000头以上,但有2/3都是销售给肉联厂,自己加工、出售的猪肉制品只占到1/3。”

  说到技术,眼下还有一个问题让谭连福非常烦恼:那就是每天那么多的猪粪如何处理。谭连福说自己也想过把它加工成有机肥料,可是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只能望着堆积如山的猪粪兴叹。

  “现在文化高点的都到发达地区打工去了,我招的员工都是文化低的,只能从事把猪喂饱、把猪圈打扫干净这样简单的工作”,说到人才,谭连福同样是一脸无奈。“我真是做梦都想招聘几个学畜牧的学生,这样生猪养殖、治病就都不用愁了。但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畜牧专业的毕业生愿意到猪场来。不是我待遇给得低,有用的人才每月开几千块钱,我都愿意出,而是人家嫌养猪名声不好!”

  “国家政策好,给我们养殖户每头生猪20元补贴,也在保险公司入了保。但还是觉得这一行缺少保障”,在谭连福看来,市场波动大是养殖户们最苦恼的地方,弄不好就是致命的打击。谭连福希望国家能实行生猪收购保护价,给想扩大生产的农民吃颗“定心丸”。

  降低养殖风险

  最盼疫病防治能到场入户

  除了缺技术、缺人才,让谭连福头疼的还有生猪养殖的高风险。“现在养猪的人不少,但猪病防治的技术培训、服务却跟不上,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疫情,养殖者将血本无归。所以他现在最盼望的,就是疫病防治能到场入户。

  据谭连福介绍,大竹县许多养殖场都存在猪病防治技术缺乏问题,特别是在当大规模疫情发生时,许多养殖户都是束手无策,每年因疫病死亡的生猪都在1000头以上。对此,谭连福希望政府能加强疫情控制,畜牧部门要适时组织培训,组织养殖大户学习猪病防疫技术,推广科学化养殖。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方面,要及时提供疫情信息,提供到场入户的疫病防治。同时,政府应该给予防疫费用优惠和补贴,并对疫病扑杀或死猪处理给予补贴,以充分调动农户生猪饲养的积极性。另外,谭连福还盼望国家能对病死猪处理加强监管,及时赔付。“现在有一些病死猪通过一定途径流入市场,也是一些养殖户为了减少损失不得已而为之,这与政府监管、处置不到位,保险公司赔付不及时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对病死猪处理加强监管,接到养殖户报告后,保险公司要及时,赔付到位。”

       
TAG: 四川 畜牧 母猪 生猪 仔猪 猪肉 饲料 肥料 疫病 饲养 繁育 养殖 猪病 猪场 养殖户 政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