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环保助力的超长猪周期 如何煽动猪产业链上的风风雨雨

发布: 2017-10-12 |  作者: 佚名 |   来源: 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这波超长周期里,一个反常现象是存栏的失灵,即在猪价上行的时候,母猪存栏的持续下滑。这里面是政府干预导致散养户加速退出的因素,但要指出的是,未来随着规模化比例不断上升,这个指标是极可能继续失灵的。

  这源于规模化企业的PSY(一头母猪一年提供的成活仔猪数目)上升。就全球而言,中国的PSY是非常低的。

  但是中国规模化企业的PSY是普遍高于行业平均的,因此,可能预计,随着规模化比例的提升,PSY也会上行,相应需要的母猪数量就下降了。

  看美国过去数据,过去母猪存栏量与生猪出栏量正相关,但自90年代开始,两者走势开始分化,这主要就是因为PSY的上升。

  三、养殖规模化带来的饲料与屠宰业之变

  先说饲料行业,上市公司里做饲料生意的不少,A股里有海大、新希望等,港股通里有卜蜂国际(港股00043)。不过,生猪养殖规模化比例提升给它们带来的恐怕并不是好消息,规模化提升是会提高饲料的产量,但不一定会提高饲料企业的销量。

  这是因为,许多大型养殖场会自配饲料,比如温氏、牧原、中粮等。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大约要5个月,这个过程的饲料成本中,饲料成本占60%以上。以温氏为例,2015年自制饲料价格约为2.8元/KG,相比市场价3.1元/KG便宜了10%。玉米价格下跌时,自制饲料带来的成本弹性更大。因为市场上饲料价格的下跌往往滞后于玉米,导致外购养殖厂无法及时享受玉米价格下跌带来的成本节约。

  所以,随着养殖规模化提升,外购饲料的需求被侵蚀。这也是如今饲料企业纷纷向下游养殖延伸的原因,比如新希望、海大等。

  再说屠宰,这是生猪养殖下游的第一个产业。中国的屠宰业跟生猪养殖业一样,现阶段非常非常分散。国内屠宰企业有2万多家,但规模化屠宰企业(年屠宰量2万头以上)非常少,年产值500万以上的企业比例只有10.5%。

  生猪每年的屠宰量保持在6亿头以上,然而定点屠宰率不到40%,前三大屠宰企业(双汇、雨润、新希望),算上生禽类,市场占有率只有20%,而美国前三的占有率高达61%。

  另一方面,中国屠宰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前10的企业年屠宰力合计为1.7亿,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23%左右,但实际上,由于开工率低,约在30%到50%左右,前10家企业的实际屠宰量为7000万头左右,市场份额只有13%。

  生猪养殖规模化加速的时候,屠宰业的集中度提升相对滞后,尤其是生猪存栏下降的背景下,养殖企业对屠宰企业的话语权会增强。最终可能是生猪养殖企业由B2B转向B2C,整合产业。

  国内最大的屠宰企业双汇则走了另一条路,双汇过去主要依靠供应商提供猪原料,在行业整合的趋势下,2013年母公司万州国际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Smithfield,以此实现了向上游的延伸,获取低成本原材料。

  屠宰行业并不是一个十分赚钱的行业,从数据看,2015年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4.72%。不过,屠宰行业是具有显著的成本规模优势。双汇的屠宰业务毛利率可以达到10%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

  另外,未来更高的卫生防疫标准将构成行业进入门槛,其需要的技术设施和装备将会把一些小企业挤出行业。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屠宰业的集中度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而随着集中度的提升,以及完善的屠宰工艺满足终端各类猪肉产品的需求,将为行业带来毛利率的提升。

  屠宰再往下走是生猪肉与肉制品,生肉分为热鲜肉、冷鲜肉、冻肉。这个市场也是非常分散的,生鲜猪肉产量的市场份额如下。

  肉制品上品牌效应明显,肉制品分为高温肉制品和低温肉制品,其中双汇在高温上的市场份额占50%。目前中国还是以高温为主,但低温比例在不断提升。
 
  结语

  可以看到,无论是养猪业还是屠宰业,未来都存在集中度的提升,由于养猪业在环保的有形推动下将先于屠宰业提升集中度,上游对下游的话语权增强,养猪企业将可能往下整合屠宰业,带动屠宰业的利润提升。
 
  因此,要找受益者还是从上游养猪企业开始。

  目前A股里大型养猪企业有温氏、牧原、雏鹰、正邦科技等企业,港股有万洲国际(港股00288)、中粮肉食(港股01610),万洲国际的控股子公司双汇在A股。

  虽然说都是养猪,但也是八仙过海,各有神通。温氏走的是轻资产路线,将“公司+农户“的轻资产养殖模式做到了极致,未来的扩张将非常考验公司的管理边界。牧原正好与温氏相反,走的是重资产路线,整个过程公司完全自己来玩,好处是一体化产业链带来成本节约,并且公司控制力大,当然,这一模式也决定了公司对资金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雏鹰与正邦基本上都是在温氏和牧原的模式上延伸,两者本质也是走轻资产路线。另外,正邦原来是饲料龙头企业,后来延伸到生猪养殖。

  港股的中粮肉食与万洲国际,相较A股的生猪养殖企业,产业链更完全,即业务覆盖了生猪养殖、屠宰、肉制品。

  6月份以来的生猪价格上扬曾短暂搅动投资者的神经,不过随着大型养猪场产能的扩张,加上环保去产能接近尾声,猪价不大可能上升,6月到9月份只是季节性的波动。

  但从长期来看,散户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不大,生猪养殖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是一个大趋势,大型养猪场会依靠更低的养殖成本、更高水平的养殖技术、更优质的肉品以及更完善的产业链,会吞并或挤出中小养猪场,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而农业部发布的生猪生产“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2020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例要从2014年的42%提升至52%。

  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养猪业的主旋律是规模化,产生数家出栏量超千万头的企业是极可能的。在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的背景下,下一个猪周期煽动时,将给投资者更大的回馈。

 
TAG: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相关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