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中国再“提准”国际商品“脱敏”

发布: 2010-12-13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汪睛波

    上周五中国央行宣布将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至18.5%,但该流动性收紧的消息却没有给外盘商品市场带来多少冲击。国际原油、大宗农产品(000061)等商品价格当晚仅有略微下滑,而伦敦铜价虽然回吐了部分升幅,但仍较上一交易日上涨约1.14%,收于9021美元/吨。似乎在中国公布较预期温和的货币紧缩政策后,担心中国货币政策和需求前景的投资者反而略感安慰,尽管这是中国过去一个月内第三次上调存准率。

    此前,国际市场普遍担心中国会在上周再次加息,而这种激进的收紧政策将利空大多数商品价格,因流动性回收的政策可能影响中国的商品需求,且打压市场做多的气氛。但中国央行决定用上调存准率来取代加息,似乎说明管理层倾向于采取一种较为温和的货币紧缩措施,显示目前的物价上涨还处在可控范围。渣打银行称,加息更多是倾向作用于整体经济,而存准率变化更倾向于影响银行业,故上调存准率对金属铜等商品影响有限。

    和中国强劲的原材料进口相比,接连“提准”的影响似乎也微乎其微。国家海关总署上周五数据显示,中国11月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量同比大幅增加28.5%,至35.16万吨,铜进口的大幅增加似乎意味着中国铜需求正无视日益收紧的流动性而不断提升。作为大宗农产品需求的代表,中国的大豆进口今年以来更是大幅增长,海关数据称,今年1~11月大豆进口达4937万吨,同比增加30.7%,其中11月进口大豆548万吨,较10月增长46.9%。

    相较其他商品价格,国际铜价似乎对中国“提准”更为免疫,因铜的总体需求更为旺盛。截至上周五,LME铜库存仅为34.8万吨,比今年2月触及的6年半高位下滑了37%。伦敦现货铜目前相对三个月期铜升水35美元/吨,而10月下旬时还是贴水20美元/吨。此外,部分国际大型机构已经申请推出现货支持的铜ETF,这实际上将拓展投资者获得现货铜的渠道。以上因素似乎将使得金属铜的供应远远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不过,就在神经紧绷的商品投资者准备松口气的时候,上周末中国国家统计局又发布了令人担忧的经济数据。中国11月CPI增速高达5.1%,远远高于分析师预估的4.7%。中信建投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胡艳妮表示,CPI环比上涨太快,说明国内通胀压力很大,抗通胀成为长期任务,包括行政手段在内的各项收紧措施将继续运用,加息估计箭在弦上。有业内人士称,虽然包括金属铜等商品的基本面仍支持进一步的价格上涨,但中国CPI增速的不断升高和通胀的加剧势必会引来新的收紧政策,且当前多种商品价格仍处高位,继续追多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TAG: 中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