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浅谈兽用抗菌药的正确使用

发布: 2016-03-29 |  作者: 佚名 |   来源: 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近年来,抗菌药的使用已经成为养殖业中的一部分,正确地使用抗菌药,能及时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而且减少兽用药物残留。如果对抗菌药使用不当,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了归纳,现总结如下。
    一、正确诊断,合理选药
    正确诊断是选择药物的前提,动物发病后,应及时通过病理剖检、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等各种诊断手段作出正确诊断,找出病因。
    每一种抗菌药物都有其相应的抗菌谱和适应症,应根据诊断结果,弄清楚病原菌的类型及其对抗菌药的敏感性,从而选择对病原菌高度敏感、副作用小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有条件的可以定期分离培养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病畜禽的患病轻重情况,来选用高敏药物。
    二、结合药物动力学、药效学特征,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抗菌药物要在机体内发挥杀灭或抑制病原菌的作用,必须在特定组织或器官内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在用药时要考虑药物在机体内的半衰期、药效以及维持时间,这就要求抗菌药物必须有合适的剂量、间隔时间及疗程。
    同时,血中有效浓度维持时间受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有关资料表明,有效血药浓度应至少大于最小抑菌浓度(MIC),血药浓度如大于MIC值的2~5倍,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考虑各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特征的基础上,要结合畜禽的病情、体质等,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包括给药途径、剂量大小、间隔时间及疗程长短等。
    此外,兽医临床药理学提倡要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制定给药方案,特别是对毒性较大、用药时间较长的药物,最好能够通过血药浓度高低的监测,作为用药的参考,以保证抗菌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影响的发生。
    一般来说,对于危重病例应以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给药,消化道感染以内服为主,消化道感染并伴有败血症感染病例,在内服前提下,应配合注射给药。
    三、严禁滥用抗菌药物,减少或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细菌耐药性的问题也日趋严重,耐药水平越来越高,其中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最易产生耐药性。有关研究发现,某禽场分离的大肠杆菌对2-6种常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最高达6种。兽医临床耐药性的产生。大多是由于滥用抗菌药物造成的。
    为了避免或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严格掌握适应症,不滥用抗菌药物;
    严格掌握用药特征,做到剂量要够、疗程恰当;
    病因不明时,不要轻易使用抗菌药;
    严禁滥作预防用药;
    尽量减少长期用药;
    如发现耐药菌株感染,应选用对病原菌敏感的药物或采取联合用药。
    四、减少或避免抗菌药的不良反应
    在应用抗菌药治疗畜禽疾病的过程中,除要密切注意药效外,还要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肝脏功能不全的病例,应禁用或慎用磺胺类药物,还应调整给药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以尽量避免抗菌药物的蓄积中毒,同时还要注意抗菌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
    动物机体的体质状态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有一定差异。体质衰弱或营养不良的动物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易产生不良反应。新生的幼龄动物,南于血脑屏障机能尚未完全形成,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所以,不少药物对幼龄动物可能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许多抗菌药物,特别是磺胺类,用量过大或混饲时搅拌不匀,易引起畜禽中毒。在临床实践中,要注意所用抗菌药的规格大小,严格掌握用法用量,从而把对机体的有害作用降低到最小程度。一些抗菌药物能引起家禽的生产性能下降,如磺胺类药物可使产蛋量下降,用抗菌药物浸泡种蛋可降低孵化率,一些抗菌药能影响禽体的维生素平衡和免疫反应等。
    五、合理地联合用药
    在兽医临床上,当动物病情危急或发生不明原因引起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时,或者用~种抗菌药物难于控制病情时,可以考虑联合应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一般限于两种抗菌药的联合,最多不宜超过三种。联合用药的目的在于扩大抗菌药的作用范围、提高疗效、减小剂量、降低或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等。
    在兽医临床实践中,鉴于目前动物疾病复杂、混合感染增多的现状,联合用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因药物配伍禁忌造成药效降低、疾病不能有效控制的事件时有发生,可见,药物联用时配伍禁忌的问题不容忽视。所谓配伍禁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配伍时,可发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一是作用相加或协同。疗效增强,临床宜于多用;第二是存在药理作用相反,出现拮抗作用(如青霉素土霉素与的配伍);或者两种药物发生化学变化,成为第三种物质(如青霉素与盐酸氯丙嗪、重金属相遇,则分解沉淀);或者会增加另~种药物的毒性(如磺胺类药与氯化胺合用,氯化胺可使尿液酸化,增加磺胺对肾的毒害作用)等。南此可见,兽用抗菌药的合理配伍,可达到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从而可增强疗效;配伍不当则可发生拮抗作用,使药物之问的相互作用抵消,疗效下降,甚至产生毒副作用。联合应用抗菌药应掌握适应症,争取协同配伍,避免拮抗作用。
    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动物机体的免疫力是协同抗菌药的重要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切忌过分强调抗菌药的功效而忽视机体内在因素,往往是导致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必须强调综合防治的重要性。根据患病动物的种属、年龄、病理状况,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动物的饲养管理,通过改善动物舍内温度、湿度和卫生条件,并纠正机体酸碱平衡失调,辅以全价营养,补充能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动物疾病的康复。因此,只有认真做好综合防疫措施,才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充分发挥药效,减轻疾病的症状,从而更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
    另外,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应规定停(休)药期和药物应用限制要求。规定停(休)药期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或消除药物及其代谢性产物在食品中的残留,以防止危害人体健康。对于肉鸡,一般在宰前7天左右应停止给药;对于产蛋鸡,在疾病治疗期间产的蛋一般不留做食用,以保证产品无药物残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