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不到半年猪肉价格涨了六成 存栏量骤减是主因

发布: 2015-08-09 |  作者: 佚名 |   来源: 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夏季本是生鲜猪肉的销售淡季,但记者近日走访岛城猪肉零售终端发现,仅不到半年的时间,肉价一路猛涨,涨幅已达60%,同比上浮30%以上。经向养殖环节追访, 生猪 存栏量骤减是当前 价格波动 的主因,猪肉再陷“三年怪圈”,依照最新的“农业大数据”可否破题?

   猪肉价格 标签换得急

  鞍山四路农贸市场里,干了十几年猪肉生意的崔女士对市场“时令”摸得透彻,可今年淡季 猪肉价格 不降反涨,让她有些始料未及,“很多老顾客都抱怨肉贵。”

  “明显涨价是从4月份开始的。”金锣冷鲜肉在青岛最大的经销商丁先生向记者证实了肉价高涨的消息,“涨势还很猛,新价格标签还来不及换上,价格又上调了。”丁先生说, 价格波动 最明显的是7月份,平均每个星期要换4次价格标签。

  在丁先生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8月6日当天的 生猪 肉销售价格表,其中,五花肉33.4元/公斤,带皮后肘是28元/公斤,带皮前肘是25.8元/公斤。而4月1日,五花肉的售价是20.4元/公斤,带皮前肘是16.6元/公斤,带皮后肘是18.8元/公斤。前后相差不到半年,肉价涨幅已达60%。

  “按说眼下是生鲜肉的淡季,价格应该是趋降的,即便在4年前猪肉喊贵的时候,涨价也有个过渡过程,像今年这种短时间内价格猛涨60%的情况,确实少见。”丁先生说。

  零售终端货源紧张

  在零售环节的采访中,许多商家向记者反映,生鲜猪肉的货源很紧张。“五花类的肉品缺货厉害,现在的上货量比往常减少了50%。”金锣冷鲜肉青岛地区经销商丁先生介绍,其他品类也有不同程度的供货量缩减。

  “ 生猪 数量的减少是引发肉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不光咱青岛涨价,其他地方也在涨。”商户崔女士告诉记者,她在进货时向“上游”打听到的消息是,去年猪肉市场供量大,价格太低,很多养猪户赔了钱,养猪本来就又脏又累,一些养殖散户大为受挫,今年干脆甩手不干了,导致 生猪 大量减产,出栏量降低, 猪肉价格 上涨。

  此外,新贵都集贸市场肉店的孙老板认为,今年夏季干旱缺水,对 生猪 出栏量也有所影响,加剧了本轮 猪肉价格 的短期内高涨。

  养猪大户无奈宰老母猪

  据记者掌握的资料,上一次猪肉大幅度涨价是在2011年,当年的养猪户可谓“日进斗金”,平均每卖出一头毛猪,就能挣800元至1000元。前后仅相差4年,养猪户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青岛龙祥源 生猪 养殖场出栏的猪主要供应万福等大品牌企业。场主郝希莲告诉记者,“当时2011年猪的收购价达到历史最高点,见养猪赚钱,不少亲朋好友纷纷盖了猪舍干起了养殖。2012年,毛猪出栏量一下子决口,收购价从高点迅速跌落。

  “2012年上半年,猪价从一斤9.2元落到了七八元一斤;2013年更糟糕,猪场大闹疫情,很多养殖户都没能幸免。”郝希莲回忆,到了2014年,养猪户已经“没一家赚钱的”,猪价跌到了5.2元一斤,小规模的散户熬不住,把老母猪全卖了,掀了猪舍不干了。

  郝希莲分析,2014年 生猪 存栏量的骤减,导致了今年 猪肉价格 高涨。“3月份到现在, 生猪 收购价已经从6元一斤涨到了9元一斤。”然而,收购价涨回了4年前,利润却很难再回到高点。“现在的养殖成本可比4年前高多了,除去饲料、人工等费用,每头猪大约能挣500元吧。”

  “三年怪圈”能否攻破?

  “一年挣,一年赔,一年保本”,是郝希莲这样的 生猪 养殖户普遍认同的一条规律,也被称为“三年怪圈”。在农业生产环节,像这种“挣钱扎堆增产,赔钱集中减产”的情况很常见,供求关系直接反映到市民餐桌上的,就是价格的涨跌。

  如今信息技术发达,有人提出,能否利用“农业大数据”来攻破“三年怪圈”呢?记者就此采访了青岛沃耘数据科技有限公司CEO刘治军,号称“做农业大数据从未遇到过对手”的刘治军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他介绍,“农业大数据”的本质,就是提前预知、感受到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

  而把“农业大数据”应用在 生猪 养殖业,刘治军称“并不是这么简单”。“如果把农业大数据的模型建立在 生猪 养殖业,就要从饲料购买渠道掌握一个区域的养猪场数量、养殖规模、养殖品种、出栏量等数据信息。”刘治军说,这一步倒是不难,难的是需求端的大数据,“猪肉的需求端口包括商超、农贸市场、代理商等,渠道分散,信息零碎,并不好采集。”

  同时,刘治军强调,即使 生猪 养殖业有了“农业大数据”,也不可能消除生鲜猪肉的 价格波动 ,“供求关系变化, 价格波动 ,是基本的市场规律,农业大数据不可能消除 价格波动 ,只是在波动期间,可以尽量减少老百姓的损失,有效避免价格的暴涨暴跌现象。”本报记者王媛实习生毕皓然

 

TAG: 猪肉 存栏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