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油脂行业困局依旧

发布: 2012-01-05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欧债危机反复、美国经济复苏放缓、国内严格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资本流动性大大降低。在一系列外患内因的共同作用之下,国内油脂市场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越来越大。

  2011年国家“限价令”的发布、有关信贷政策的收紧,让国内压榨行业整体整整经历了10个月的亏损方得喘息,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主办的第六届油脂油料大会上,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油脂行业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竞争加剧下的产业整合,当是所有行业参与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基本面受宏观影响较大

  2011年,中国国产大豆生长环境良好,基本未遭遇严重气象灾害。但单产与2010年持平略有提高,大豆减产与种植面积下滑有关。另一方面,在全球最大的主产国美国,大豆遭遇了面积缩减和单产下滑的双重打击,主要是高温干旱天气所至。

  不过,产量与天气的炒作在这个动荡年景里已经不再是首要影响市场走势的因素。国内油脂走势的影响因素主要为2011年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基本面支撑作用微弱,一度失去指引性作用。

  市场投资者目光集中在欧债危机问题和美国经济复苏之上,期间油脂价格随着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运行情况的缓和与恶化而出现上升或下跌情况。

  出于避险和对经济发展的担忧,包括大豆、豆油在内的农产品品种在内,商品期货2011年9月下旬纷纷下跌,CRB指数更是创出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单月最大跌幅,金融属性代替了商品基本属性。以CBOT美豆期货为例,其一度从1400美分/蒲式耳跌破1200美分/蒲式耳,跌幅近15%。

  永安期货对此表示,由于油脂、饲料的供应具有周期性,而消费具有季节刚性,因此欧债危机很难实质性的撼动油脂油料的需求。

  格林期货研究员刘锦认为,国内进口大豆港口库存自2011年1月份至2011年8月份一起保持在650万吨左右,9月份港口库存出现短暂小幅不足情况,10月份中国加大进口力度,进口大豆库存恢复到正常水平。进口大豆库存数量保持稳定,国内大豆消费整体供应有保证,原料的供应充分,也将对豆类的后期价格有一定压制作用。

  但他表示,后市影响价格的因素主要有四点:一是欧债危机后期解决办法的推出和效果;二是南美新季大豆产量是增是减;三是拉尼娜现象的天气炒作;四是国内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继续紧缩或略微放宽松。面对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投资者须密切关注上述进程,避免系统性风险再次来袭。

  限价令影响前10个月

  限价令成为2011年影响油脂行业的重要一笔。

  自2010年11月下旬以来,由于国际农产品价格(包括油脂产品价格)一路上涨,而中国国内大豆和豆油价格却因行政限价未能跟随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步伐。

  2010年12月初,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曾约见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几家大型粮油企业,要求企业在进口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不涨价的前提下同时保障市场供应。

  与此同时,国内压榨行业的窘境开始显现,2011年初,压榨企业加工大豆已经由2010年12月初每吨亏损100元-150元增至200元-300元。为此,有不少压榨企业已经开始通过“洗盘”的方式向海外转移此前订购的大豆。

  就在这时,各地中小企业油厂已相继处在半停工、停工状态,而大型油厂开工率也在50%以下。这种情况下,市场各方需求还会进一步向大型油脂加工企业靠拢。如果国内外价格倒挂加深又或持续更长时间,企业压力和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亦有合资企业负责人表示,当时国际大豆、豆油价格明显高于国内,在国内需求相对减少的情况下,理论上并不支持国际市场的高价格。国内外市场的博弈会逐渐把倒挂价差缩小,但具体时间不好估计。

  对此,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在2011年“两会”期间谈到有关“限价令”时曾表示,限价要求彼时已经对企业经营造成一定影响,他称,从2010年下半年情况看,国际进口大豆、豆油的价格仍维持在高位,导致企业进口成本也居高不下。这种情况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市场进行平衡。

  某国内油脂企业内部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11月,伴随限价令的取消和国际豆类期货价格的回落,国内油脂行业已全面扭亏,预计新年度内大豆进口量仍可以维持在5700万吨以上。预计2012年第一季度,宏观政策上有所放松,行业的恢复增长期或将来临。

TAG: 油脂 行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