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辽宁省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及后市展望

发布: 2011-01-07 |  作者: 佚名 |   来源: 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年以来,辽宁省生猪生产经受了市场价格波动,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和部分地区疫情有所抬头等不利因素的考验,生产仍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预计,今年年末全省生猪存栏1658.9万头,同比增长3.3%,累计出栏2704.6万头,同比增长4.1%。猪肉产量227.7万吨,同比增长4.1%。猪肉市场供给充足、价格稳定、产销平衡。

  一、2010年生猪生产特点

  (一)生猪和猪肉市场波动较平缓,波幅明显低于蔬菜等农产品。今年春节前后生猪价格出现一轮快速下滑,至4月底跌入谷底,达到8.61元/公斤。5月份出现回升迹象,6月份市场逐渐回暖,价格稳步回升,10月份生猪和猪肉价格有一波快速上涨。目前,辽宁省生猪价格稳定在13.45元/公斤,与去年同期比较,涨幅达6%。猪肉价格为22.36元/公斤,同比上涨17%。其涨幅明显低于同期粮食、食用油和蔬菜的上涨幅度。

  这主要得益于,一是辽宁省生猪生产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准确,熨平了市场波动。去年11月份省动物卫生监测预警中心就准确预测到这一轮的价格下跌期,随即发布预警信息。今年3月份在生猪市场快速下跌之时,又再次发出《生猪市场探底,反弹可期待》的预测信息。引导生猪生产者适时调整猪群结构,合理安排出栏时机,有效缓解了供求矛盾。今年12月又发出《当前生猪生产稳定、未来市场走势乐观》的预警信息引导生产。大连东昌猪场在预测预警信息指导下,适时压缩产能,可繁母猪由去年的1000头规模,至4月份压缩到400头,又在8月份增加后备母猪数量,目前可繁母猪规模达到600头。使之在市场低价期减少了出栏,市场回升期增加了出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全省过剩产能调整已取得效果。据统计,今年第三季度末能繁母猪220万头,比上年同期下降1.83%。二是规模生产发展较快,为稳定生猪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农业部近日公布的全国第一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名单中,辽宁省有83个标准化示范场榜上有名。通过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和辽宁省近年来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辽宁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53%,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生产的肉蛋奶占全省总量的60%,辽宁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据我们对全省15个监测县120个监测户监测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低迷时部分散养户退出市场,规模养猪场(户)存栏略有增加。朝阳红鑫养殖公司在原有万头规模的基础上,今年筹建了一个5万头的生猪繁育基地,规模场(户)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十分明显。

 (二)生产成本增加较大,生产效益受到影响。受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的推动,育肥猪配合饲料也不断上涨,目前达到了2.58元/公斤。同比上涨10%,明显高于生猪价格的上涨幅度。据调查,省内各饲料厂家纷纷调高饲料出厂价格,10月份,沈阳禾丰公司育肥猪浓缩料出厂价格每吨上调300元。沈阳希杰饲料公司育肥猪配合饲料每吨上调了100元。加之,人工、水电、防疫等费用趋涨,加大了养猪成本。养猪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上半年全省养猪大面积亏损,7月之后养猪进入盈利时期,目前全省猪粮比价为6.7:1,而去年同期为7.5:1。当前每公斤生猪的毛利润仅为2元/公斤。虽然在合理范围之内,但是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这也只是在弥补今年上半年的亏损,全年基本可实现保本经营。

 

 

  (三)部分地区疫情有所抬头,给明年生猪生产增加了不确定因素。今年春、夏季节辽宁省中、西部地区疫情抬头,是近5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主要临床表现为母猪流产多、死胎多、仔猪死亡率高。入秋以后,疫情趋于缓和。主要原因,一是疫情周期性规律作用,今年处于疫病高发期。二是基层技术力量薄弱,养猪场(户)缺少高素质技术人员,防疫制度执行不严格。三是病猪流通没办法有效控制,造成疫病扩散。疫情给生产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补栏信心不足,黑山益农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今年销售给散养户的仔猪同比下降了近70%。随着气候转冷,目前疫情状况平稳,养殖者信心恢复。

  二、未来生产形势展望

  根据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趋势以及影响生猪生产的养猪户心态、饲料价格、疫情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分析,结合全国生猪生产现状,预计“两节”期间辽宁省生猪和猪肉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保持平稳的态势,春节过后或有回落,但幅度不大、时间不长。从整体上看,明年全年生猪生产效益要好于今年。

  (一)有利因素

  一是国家生猪市场调控能力不断加强。针对今年初猪肉价格持续下跌情况,商务部先后5次实施冻猪肉收储;下半年为满足节日市场需求,分两次组织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6.24万吨。明年国家把调控物价、管理好通胀预期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预计生猪和猪肉价格会保持平稳,对生猪生产有利。

  二是辽宁省在国内率先完成生猪省级定点监测工作。实现了对全省生猪生产的全面实时监测,使得生猪生产趋势更加明朗,生猪预测预警更加准确。生产者可以及时根据预测预警信息调整生产,规避市场风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是规模生产渐成主体,抗市场波动能力增强。经过上半年的低迷市场的考验,大部分散户,以及抵御风险能力差的场(户)纷纷退出生猪市场。规模生产渐成主体对稳定生猪生产有利。

  四是国家扶持政策增强。国家“十二五”期间对生猪生产特别是标准化养殖的扶持力度加大,生猪生产综合能力大大提高。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表示,到“十二五”末,全国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要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其中达到标准化的养殖场占规模养殖场总量的50%。

  (二)不利因素

  一是生产成本上涨推动猪价上涨以及盈利空间压缩并存。饲料、人工等成本上涨推动生猪价格上涨可能是导致明年CPI走高的导火索,同时生猪价格的“天花板”效应或可能使养猪效益被压缩,生产者生产效益增长可能并不大,出现“双输”局面。

  二是疾病的影响。夏季,辽宁省部分地区出现了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疫情,势必导致春节过后的一段时期内上市生猪可能有所减少,可能助推价格上涨。今年冬季气温变化幅度很大,波动频繁。气温变化易造成猪的应激反应,降低猪群自身免疫能力,增加获病风险。

  三是货币政策正趋于紧缩。近期央行两次加息,预示着货币供应量将逐步回归常态。对于大部分靠借贷、赊欠等方式进行生猪生产的场(户)来说,资金链可能遭遇新的问题。

 

TAG: 辽宁省 生猪 形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