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你的位置:51猪价网 >> 养猪技术 >> >> 乌鳢疾病防治技术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乌鳢疾病防治技术

发布: 2007-10-31 |  作者: 吴仕根 |   来源: 《中国水产》|江西省余干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上一篇 下一篇

乌鳢生命力强,对环境适应性大,在套养、疏养的情况下,-般很少发病。但在人工高密度养殖环境里或同一池连续养殖,不仅发病,而且病害较多,较为复杂,危害程度越来越大,已成为乌鳢养殖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乌鳢发病的原因
    
乌鳢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
鱼体受伤,放养密度过大
    
因人工操作方法不当或不小心,造成乌鳢撞伤或擦伤;或放养密度过大或投饵量不足,相互咬伤的现象相当严重。或频繁加水,乌鳢逆水跳撞挤擦而受伤。由于创伤,给病害侵染创造了条件。或同池大小规格悬殊,弱肉强食,使得一些乌鳢体质较差,从而感染疾病。
    2.
投饵不当
    
在养殖过程中,饵料供应数量和质量没有保证。投饵方法不科学。
    3.
养殖环境不良或恶劣
    
由于大量投饵或投饵方法不合理,残饵、乌鳢自身的排泄物的沉积、死亡后遗骸的腐烂,或长期养殖而不清池,腐殖质过多,或长期不换水;使水质变坏,发黑发臭,给病原体大量孳生、侵染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或换水时,把含有农药或其它有毒物的水源加入养殖水体,使乌鱼中毒,造成大量死亡。或酷暑季节,池水温过高,不注意防暑,使乌鳢食欲减弱,体质消瘦,抗病能力降低。或换水时,水温差过大,也易造成乌鳢死亡。
    
二、乌鳢疾病的预防
    
池塘高密度养殖的乌鳢很易因环境不良,投饵不当等因素导致发病,一旦发病就会迅速在个体间传染,以致在短时内引起群体发病,此时用药物治疗是很难控制的。因此,为了使养殖的乌鳢少发病或不发病,就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知道了发病原因,就可以根据诱导发病因素进行综合性的预防,归纳起来,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1.
注重放养前的预防
    
1)清塘消毒:商品乌鳢出售后,将池水排干,用铁耙等工具把底池扒12遍,清除埋入底泥的乌鳢;清除池塘杂草,曝晒数日,挖去过多的淤泥,把塘底推平;用底泥培坡,堵漏洞,并夯实;在鱼种放养前15天~20天,池塘注水7cm10cm,亩用生石灰100kg150kg溶化于水后趁热向池四周泼洒,不留死角,次日将底泥石灰水耙匀,以提高效果;曝晒1周后进水,再用10g/立方米~15g/立方米漂白粉对水体消毒。
    
2)水源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水质标准。
    2.
重视放养过程中的预防
    
1)严格选择鱼种:
    
选择优质健壮,体色光亮,鳞片完整、粘液丰富,规格整齐的个体;剔除有伤、带病、畸形的鱼种。
    
2)同池放养的鱼种规格保持相对一致,大小差异不能过大。
    
3)拉网、运输和分档定塘养殖时,小心操作,减少鱼体受伤。
    
4)鱼种入池前用3%5%食盐水 (或其它药物)浸浴5分钟~15分钟,可杀灭粘附鱼体表、鳃上的病原体。浸浴时间长短,取决于温度高低,温度与时间成反比。
    
5)放养密度适宜:放养密度应根据市场需求的规格,池塘条件,饵料情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确定,水深保持1.5m2m,鱼种规格50g/尾以上,适宜定塘密度3000/亩~4000/亩。
    3.
严格养殖期的预防
    
1)投饵做到四定
    
2)调节水质
    
看水、看季节更换水体,酷暑季节10天~15天换水一次,其它季节一般20天或3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看水换,每次换水4/5或全部换掉。
    
3)定期或不定期用药物对水体消毒和拌饵投喂,用0.7g/立方米~0.8g/立方米硫酸铜或1g/立方米~1.5g/立方米漂白粉等其它杀虫类、杀菌类药物对水体进行消毒,在外用的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在饵料中添加食盐,大蒜素、抗生素、利胆片、肝片、防暑药、晶体敌百虫、磺胺类等药物,一般3天~5天为一疗程。
    
4)及时清除生长过剩的水草、高温季节勤捞兰藻,死鱼要埋掉,搞好清洁卫生,密切注意水源水质,防止农药或工业污染水注入乌鳢养殖池。
    

TAG: 乌鳢 疾病防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