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近期河蟹反复爬边、上岸的五大原因及处理建议

发布: 2019-03-17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019河蟹养殖已经拉开了帷幕,众所周知,今年初春阴雨天气居多,气温偏低、放苗时间普遍较晚,池塘也出现了一系列异于往常的新情况,如:青苔、地皮暴发严重;河蟹放苗后反复爬边、上岸等不良现象。笔者特别针对近期河蟹反复爬边、上岸的常见五大原因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药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药残(烧杯中蓝色部分所示)

1、特点
①反复上岸、爬边;②部分河蟹存在肝胰脏颜色暗淡、发白现象;③河蟹有掉爪(爪子一碰即掉)迹象;④严重的河蟹有伤亡现象。
2、原因
解毒不彻底,尤其是一些农药(菊酯类、有机磷类)药残降解不彻底,特别是早期见光度不足,气温低,药残降解速度更慢,药残期会更长。
3、处理建议
①农药(如:聚酯类、有机磷类)药残,建议使用强氧化剂、碱性物质进行多次降解——如:高铁酸盐、碱性增氧剂等。
②石灰、茶籽饼、茶皂素、重金属类(硫酸铜、硫酸锌等)、藻类毒素、杀虫药(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的药残,建议使用有机酸类进行降解。
③漂白粉、二氧化氯、碘制剂等卤素残留,建议使用硫代硫酸钠进行降解。
④体内药残,建议使用免疫蛋白、免疫多糖、维生素类物质进行降解。

河蟹自身体质差,抗应激能力弱

1、特点
①河蟹部分有黑鳃迹象;②个别河蟹甲壳有发黄现象;③打洞蟹甚至懒蟹在温度回升后,上岸、爬边也会增多;④天气突变,爬边、上岸现象增多。
2、处理建议
①有黑鳃现象的,要及时消毒,使用生物制剂或者碘制剂(季铵盐碘),视严重程度连用1~2次。
②体质偏差或者有黄壳现象的,一方面要强化营养的补充,饵料选择要营养全面、易消化(高蛋白配合饲料最佳)、投饵量要充足。同时加强内服保健(助消化、提升免疫力、平衡蜕壳为主),蜕壳前后还要注意加强钙质的补充。另一方面注重肥水培藻,补充矿物肥、碳肥及有益藻类(如:底栖硅藻、小球藻等)增加水体营养,稳定水质,达到菌、藻平衡。
③天气突变、温差变化较大时,注意抗应激。

底热、返底

1、特点
①早晚温差变化较大时,爬边、上岸现象增多;②早上一般都会伴有水浑现象;③温度升高,返底加剧,药残凸显,也会加剧爬边、上岸现象。
2、原因
底热、返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温度升高或者早晚温差变化大时,底部没有降解掉的药物残留就会凸显出来,河蟹也会出现爬边、上岸现象;另一方面长时间底热、返底也会诱发缺氧,导致河蟹爬边、上岸。
3、处理建议
①早晚温差变化较大或者天气突变时使用硫代硫酸钠降底热,防返底、水浑。②注重碳肥的补充,增加水体稳定性。③老塘底或者底部有机质过多的,多使用强氧化增氧底改(如高铁酸盐、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等),改善底部环境,分解底部有机质,抑制厌氧菌持续发酵。

肥水不当导致的水体“三高”

1、特点
①pH偏高时越是晴好天气,夜里(尤其是上半夜)爬边、上岸现象越明显,河蟹伴有撑爪现象。
②亚硝酸盐偏高时越是阴雨天气,河蟹晚上(尤其是下半夜)爬边、上岸现象越明显。
③氨氮、亚硝酸盐持续偏高,河蟹均会表现出一定的中毒反应,如上岸不下水、摄食减少、无力,严重的还会环爪等不良现象。
2、处理建议
①水体pH偏高的,要根据诱发原因酌情处理。水清、水草长势过旺的,减少氮肥的使用,多使用碳肥调节水草长势,同时注重培养有益藻类,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稳定pH。青苔过多的及时杀灭青苔。小型藻类或者鞭毛藻类过多引发的水体pH偏高,可使用二氧化氯或者青苔药杀灭部分藻类,然后再定向补藻、补菌(多以乳酸菌、EM菌为主),稳定水质。
②氨氮过高的,先使用有机酸解毒,然后再补充有益藻类及菌种。特别注意:由于肥水不当导致的氨氮偏高,处理时切勿再盲目下肥,重点是补充藻类及菌类,以利用水体多余的肥料,降低氨氮含量。
③亚硝酸盐偏高的,可选用快速降解亚硝酸盐的产品(多以木质素、氧化硅、硝化细菌等为主),同时配合使用氧化增氧底改,提升底部溶氧,加快降解速度。

投饵量不足

1、特点
①晚上爬边现象多,上岸很少,河蟹活力尚可。
②先是小规格河蟹爬边为主,然后是大规格河蟹。
③多数伴有水浑现象。
2、处理建议
根据天气变化,酌情增加投喂量。正常因为投饵量不足所致的河蟹爬边、活动量增加,在增加投饵量后,爬边现象会有明显改善,水浑现象也会显著缓解。同时可配合外泼或者拌服电解多维,补充营养,调节代谢。
希望通过上述几点总结,能为大家针对性处理近期河蟹爬边、上岸提供一些指导帮助。也希望各位养殖朋友在池塘管理过程中既能放眼全局,又能在细微处着手,为河蟹养殖的每个关键环节都打好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相关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