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新型鸭瘟发生特点及防治

发布: 2013-08-23 |  作者: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鸭瘟(duck plague,DP)俗称“大头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 enteritis,DVE),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由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引起。鸭瘟是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新型鸭瘟的急性、热性、败血性更强。1923年该病最早在荷兰发现,1942年被确诊为一种新的独特鸭病毒病,我国自1957年在广东发现后,在许多地区都陆续出现DP疫情暴发。近些年来在恩施部分地区散养的麻鸭中发现一种症状、剖检变化与鸭瘟相同的疾病,但常用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发病后抗菌药物和鸭瘟抗血清治疗都无效,推测为一种DPV病毒变异引起的“新型鸭瘟”。现将病理分析及防治效果报告如下。

  1.新型鸭瘟发生特点

  1.1病源资料 2011年9-10月在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利川市汪营、南坪等乡镇农村发生一种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雏鸭,而成年鸭发病较轻的疾病,以皮下、脏器和肠道出血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症状、剖检变化完全符合甘梦候著《禽病诊断与防治》中鸭瘟的诊断标准,几乎所有染病禽都曾注射过常用的鸭瘟疫苗,且发现鸭瘟后早期也进行过抗菌药物和鸭瘟抗血清治疗,但疗效不明显,疫情仍继续发展,故推测该病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新型鸭瘟”。

  1.2症状及病变 病鸭初期表现为垂头缩颈、精神萎靡,体温迅速升高到43℃以上,且持续不退,少吃或不吃,走动困难,排绿色、灰绿色稀粪,泄殖腔周围羽毛被排泄物沾污,继而在鼻腔观察到浆液性分泌物,逐步变成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随后流泪伏卧不起,出现眼睑水肿,翻开眼睑可以见到眼结膜充血或有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部分病鸭表现出头颈肿大,最后呼吸困难,叫声嘶哑,至衰竭死亡。常衰竭死亡,病程2-5d,致死率在90%以上。少数不死的转为慢性,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

  1.3病理组织学及剖检观察 参照文献报道方法,取患病鸭气管、肌肉、脑、心脏、肌胃、肝脏、肾、胰腺、脾脏、小肠、腺胃、肺、胸腺,以10%福尔马林固定,进行常规石蜡包埋,然后做切片H.E.染色,并在光学温微镜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患病鸭全身皮肤、黏膜、浆膜和内脏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脑部神经原细胞已出现变性、坏死,溶解;血管受损,周隙增宽;整个肾组织呈弥漫性充血出血;食道黏膜上出现条索状或斑块的灰黄或黄绿色伪膜,在黏膜表面覆盖有1层棕褐色的坏死痂块,不易剥离;肠黏膜有充血和出血性炎症,十二指肠和直肠较为严重;肺脏组织充血、出血、后期炎性细胞数量减少,异嗜性颗粒细胞数量增多,肝脏细胞有发生空泡变性,组织中可见面积不等的坏死灶。经检验分析,参照文献发现了Ⅰ型疱疹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病毒存在于病鸭各个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以肝、脑、食道、泄殖腔含毒量最高,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高温抵抗力不强,80℃经5min病毒即死亡;对低温抵抗力强,-7--5℃时,3个月毒力仍未减弱。

  1.4流行特点 此次疫情发生于散养于该地区的地方品种--利川麻鸭,同一地区的鸡、鹅等家禽未出现感染。与文献报道的其他鸭瘟成年鸭发病率高、30日龄以内雏鸭发病较少而明显不同的是,此次流行的鸭瘟虽存在于各年龄阶段,但病情重、死亡率高的是1月龄以下雏鸭(超过90%),而成年鸭发病较轻。感染途径主要是经易感鸭与病鸭直接接触,多由消化道、眼结膜和呼吸道黏膜感染,也可能经交配感染。因为此地麻鸭都属散养,鸭舍、用具、饲料成为传染媒介的可能性较小,水源和吸血昆虫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一般鸭瘟有2-4d潜伏期,但此次疫情呈暴发性流行,零星病鸭出现3-5d便进入流行发展期和流行盛期,未观察到潜伏期。据调查,此期疫情传染迅速,病程多为3-5d,感染时间2-4d,整个流行期持续21d左右,整个发病率为70%-80%,死亡率在60%左右。

  2.治疗措施

  此次鸭瘟由于病情急、病程短,治疗上采取了兽医从业指南中常规的鸭瘟治疗措施,即以抗菌药物和鸭瘟抗血清治疗,但在治疗效果不明显后,改用以下措施:一是复方病毒哇可溶性粉。饮水时,用复方病毒哇可溶性粉100g加水400kg,拌料时则用100g加入饲料200kg,2次/d,连用3-5d。二是复方利巴韦林。用毒获灭100g加水200kg,连用3-5d。三是禽用干扰素。成年鸭每羽肌内注射1mL聚肌胞,隔3d注射1次,连用2-3次。四是中草药治疗。全蝎10条,积壳、巴豆、党参、车前子、甘草各50g,生姜、神曲、桂枝、乌药各100g,与水800L一起煮(药物要用布包起来);煮干后再用白酒600-1200mL拌稻谷,喂给鸭子吃,每天每羽鸭喂药30-50g,连喂3d。经上述方法治疗,此次治愈率约40%左右,虽然疗效并不显著,但在如此紧急的暴发性流行传染病中基本起到了控制疫情的作用,说明上述方法基本上是可靠的。

  3.预防措施

  3.1提高鸭群的整体营养水平 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发病的肉鸭只能予以淘汰。该病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下的雏鸭,而雏鸭抵抗力较低,为减少应激因素的影响,要多给雏鸭补给维生素、补液盐等,让雏鸭能够健康地生长和发育,早期阶段也可使用一些新型抗菌素、抗病毒类药物以及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草药类药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2积极改善饲养环境和条件 由于该病毒不耐热,禽舍内可用75%乙醇、0.5%石碳酸、0.5%漂白粉和5%石灰乳等药物进行预防性消毒,尽可能杀灭和致弱病毒。一旦发生鸭瘟,应迅速对鸭群进行全面检疫,并采取全面封锁、隔离、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等措施。仅供参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