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当前我国毛皮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 2006-09-18 |  作者: 闫新华 |   来源: 《特种经济动植物》|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业发展迅速,规模化、密集化饲养程度越来越高,随之而带来的环境微生物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有害微生物增多,病原的污染空间加大,导致流行疫病的种类日趋增多。每年由于多种疑难病症导致的死亡率平均可达10%20%。这是当前毛皮动物养殖的一大障碍,也是生产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1
毛皮动物疫病流行特点
    1.1
某些疫病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发生变化由于动物宿主与病原体长期受到诸如免疫接种、应激反应、环境因素、饲养方式、免疫缺陷、免疫不应答、个体健康状态及化学药物等的影响,导致某些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发生变化,表现流行缓慢、不典型的亚临床病例增多或呈散发形式流行。例如犬瘟热、细小病毒性肠炎、狐狸脑炎、水貂阿留申病、水貂克雷伯氏菌病、流行性感冒、水貂的流行性腹泻、仔兽的大肠杆菌感染、皮肤疥螨病、附红细胞体病、兔瘟、兔魏氏梭菌病等。
    1.2
病原毒力或抗原型出现新的变化 有些病原毒力增强,出现了强毒或超强毒株。虽然已进行了免疫接种,但仍未能获得保护或保护力低而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这种情况几乎每年都有。通过大剂量紧急接种疫苗、结合使用能激活免疫系统的免疫增强剂才能控制疫情蔓延。
    1.3
新发现的疫病种类增多 近几年,毛皮动物流行很多新病,如附红细胞体病、化脓性子宫内膜炎、支原体感染、皮肤真菌病、水貂的流行性腹泻、貉大爪症等,这无疑给养殖和防治带来了新的问题
    1.4
病情复杂、危害程度加大 混合感染病例增多,病情复杂,危害程度加大,特别是一些条件性、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有所增加。例如大肠杆菌病、绿脓杆菌感染、克雷伯氏菌病、葡萄球菌感染、兔的巴氏杆菌和魏氏梭菌感染、皮肤疥螨和真菌病等。往往很多病毒性疫病一般都伴有条件性细菌合并感染,使病情加重、死亡率增高,这给诊断和防治带采了更大的困难。
    1.5
细菌性疾病的外寄生虫病危害日趋严重尤其是皮肤疥螨,几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不仅影响动物生长发育和增加了治疗费用,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毛皮质量。
    1.6
时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猝死 临床和病理检验可见有心源性的、脑源性的、肝源性的、脾源性的、肺源性的及肾源性的猝死,即动物死亡后,上述某一器官发生极显著地病理变化,但都检测不到病原微生物。目前,对毛皮动物的猝死问题还缺乏明确的诊断依据。
    2
毛皮动物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
饲养管理不当 不注重饲料、饮水、环境卫生及提高健康状况,只把希望寄托于好的疫苗和药物上,这是疫病流行和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条件性病原微生物的侵染,与兽场环境及笼舍的卫生有直接关系,例如疥螨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卫生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2.2
滥用抗菌素和化学药物 滥用抗菌素或剂量、疗程不足,过度依赖抗菌素,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化学药物,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出现抗药性和二重感染,结果导致越治越重的局面。
    2.3
诊断不利 疫病诊断技术落后,缺乏对多种疫病快速、准确诊断的方法,这是导致疫情蔓延和错过治疗机会的一个重要原因。
    2.4
环境卫生不良 粪便堆积,不及时清除,特别是在夏、秋季节,粪便发酵产生大量的氨,刺激上呼吸道,致使动物支气管肺炎感染病例增多。兽场不灭蝇,极易传播疾病。
    2.5
尸体解剖操作不规范 随意解剖尸体,没有防护措施;剖检过的尸体不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到处乱扔,造成环境污染、病原扩散。
    2.6
缺乏用药知识 对药物的性能和配伍禁忌缺乏了解,结果造成药物失效或药效降低。如青霉素与VB1Vc合用可破坏青霉素的功效;青霉素与庆大霉素合用可降低疗效;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均不能与酸性(如Vc)或碱性(如碳酸氢钠)药物配伍;青霉素与黄连素配伍可产生沉淀反应;氯霉素不能与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及磺胺类配伍;地塞米松不能用于病毒性疾病感染的治疗等。这些都是必须了解的用药常识,应引起重视,否则,临床上就会出现治疗效果不佳或越治越重的结果。
    
综上所述,我国毛皮动物疫病的防治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事此方面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应不断探索,特别是在疫病的快速准确诊断、新的高效疫苗和药物的开发、病原的自然变异、疫病的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环境卫生和环境生态保护方面,应加大研究力度,以推动我国毛皮动物的健康养殖,获得更高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TAG: 疫病 毛皮 动物 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