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体会

发布: 2011-11-15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尤其近几年来,该病已在我国多个猪场出现暴发和流行,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广东某猪场猪只出现以精神不振、高热、皮肤潮红或黄疸以及母猪流产为特征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以及实验室诊断,确诊该病为附红细胞体引起的猪附红细胞体病,经过药物治疗及综合防制措施,本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临床症状  发病断奶仔猪精神萎顿,食欲下降甚至废绝;体温升高,40.5℃-42℃不等,稽留不退;不愿运动,怕冷埋堆;尿茶色;前期便秘后期拉稀;呼吸急促甚至腹式呼吸,心跳加快。发病早期,大部分猪只皮肤(尤其是耳部、鼻端、腹部皮肤)潮红,可视粘膜发绀。发病后期,病猪皮肤及可视粘膜苍白或黄疸。若不采取任何措施,大部分患猪于发病后2-4天死亡,其余耐过的猪只消瘦,饲料报酬降低,生长发育迟缓而成为僵猪。怀孕母猪体温升高,40.5℃-41.5℃,呼吸急促,厌食,约有20%患猪出现流产,尤其在配种后一个月的患猪容易流产,但未出现怀孕母猪死亡现象。哺乳母猪体温升高,40.5℃-42℃,也表现呼吸急促及厌食等症状。  实验室诊断  1、细菌分离 取病猪心血、肝、脾、肺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细菌生长为阴性。  2、鲜血压片镜检 取病猪血液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盖上盖玻片,在高倍镜和油镜下观察,血浆中有多量圆形、短杆形及月芽形强折光性的虫体,大小约(0.12-0.35)×(1.3-1.8)υm、虫体不停地翻转、摇摆和作不规则运动,大量红细胞出现变形,呈狼牙棒状,附红细胞体粘附红细胞表面后失去运动性。  3、血涂片镜检 取病猪血液制成血涂片,然后用瑞氏或姬姆萨氏染色油镜观察,可见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虫体,瑞氏染色的虫体呈淡蓝色,姬姆萨氏染色虫体呈淡紫色或紫红色。   防治  1、将病猪并栏,与健康猪隔离;死亡猪作无害化处理。  2、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内外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减少应激因素。同时做好灭蚊防鼠工作。  3、前期全群使用100mg/kg土霉素及200mg/kg金霉素拌入饲料中饲喂,连喂2周,同时患病育肥猪(母猪严禁使用)肌肉注射7mg/kg血虫净,1次/天,连用3天,取得一定预防和治疗效果,但疫情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后期全群改用阿散酸200mg/kg拌料,连用10天,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讨论与小结  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观察、实验室诊断以及防制效果分析,诊断该猪场发生的是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血液的红细胞和血浆中,引起猪(尤其是仔猪和母猪)高热、贫血、黄疸和全身皮肤发红。附红体的分类尚不明确,有文献将其归纳为血液原虫,也有文献将其归纳为立克次氏体目无形体科红细胞属。  2、附红细胞体病主要通过吸血昆虫来传播,本病多发生于高温潮湿、吸血昆虫大量孳生且活动较多的夏秋季节,因此,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减少吸血昆虫孳生,消灭吸血昆虫,是防制本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环节。当然,污染的针头及器械也可传播该病,避免使用污染的针头及器械也可传播该病,避免使用污染的针头或其它器械进行免疫接种、去势和受精,对防制本病也尤为重要。  3、猪群一旦感染附红细胞体病,将终身带菌,当猪群受到某些应激因素影响时,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亚临床感染的猪群就会发病,甚至引起流产或死亡,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对防制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4、用于预防和治疗该病的药物很多,目前认为较为理想的药物有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黄色素、血虫净、914、阿散酸等,因此,在易发本病的夏秋季节以及猪群受到某些应激时,应肌肉注射或在饲料中预防性添加上述药物,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患猪应尽早使用上述药物,一般认为,患猪发病后3-4天使用药物,效果往往不佳。经过临床用药实践,我们认为阿散酸及914效果最为理想,其它药物(包括血虫净)均有一定的效果,但血虫净毒性较大,使用时应谨慎,尤其母猪不宜使用该药。  
TAG: 猪附红细胞体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