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两湖生猪市场最新调研:非洲猪瘟下的众生态究竟如何?

发布: 2019-03-22 |  作者: 佚名 |   来源: 对冲研投

上一篇 下一篇

  自2018年8月沈阳第一起非洲猪瘟疫情公布以来,整个国内生猪市场发生了结构性的巨变,非洲猪瘟对于国内生猪市场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它不仅造成了存栏的大幅下滑,同时也使得国内生猪产业链各级主体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毕竟非洲猪瘟的持续蔓延是我国生猪产业从未遇到过的棘手情况,此前重仓东北及长江以北其他地区的集团化养殖企业遭遇重大损失,中小规模养殖企业此前几年已经遭遇了环保风暴的洗礼,生存下来的基本上都是环保达标的,非洲猪瘟虽然也使其损失巨大,但若本场没有疫情发生,这部分产能在未来疫情稳定后也是比较容易恢复的。

  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在疫苗研发遥不可期的背景下,非洲猪瘟常态化已经成为市场共识,整个市场的补栏意愿如何?各级主体的应对策略如何?饲料消费降幅及何时可能出现增长?

  带着上述问题,3月11-15日进行了2019年第一次生猪调研,调研地点选择在湖南、湖北地区,相对于北方的其他疫区而言,两湖地区的疫情并不算严重,之所以选择在两湖地区,主要原因在于北方其他严重疫区比如东北、华北、华东基本已经定型,个别地区几乎已经没有猪了,爆发疫情的猪场禁养期过后复养再度中招的例子并不鲜见,北方中小养殖户的心态很难恢复。

  两湖疫情情况

  综合来看,两湖地区生猪产能(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30%。产能下降一方面是缘于2018年是猪周期的下行期,春节过后猪价大幅走弱,养殖利润急剧恶化,据我们2018年6月湖北调研情况,当时的产能已经下滑了20%,这里面已经体现了环保的影响,6月-8月疫情爆发前猪价反弹此阶段生猪去产能趋势暂缓,另一方面疫情爆发后再度加速了落后产能的淘汰进程。也就是说猪瘟直接导致的产能下降幅度估计在10%左右。从饲料行业的情况来看,饲料行业今年特别困难,销量属于断崖式下跌,饲料销量在去年11、12月份很好,生猪集中催肥,在过年期间集中出栏,导致年后2、3月份饲料销量大幅下降,周边猪饲料消费同比掉量普遍在3-4成,甚至5成。对接规模养殖场的饲料企业饲料销量降幅相对小,对接散户的饲料企业饲料销量降幅相对较大。

  目前两湖地区的疫情主要是点状分布,并没有大规模扩散,点状分布以中大规模企业为主。猪瘟疫情最易感染的群体排序为怀孕母猪>胎龄长母猪>肥猪>保育猪,由于母猪是最易感染的群体,因此养母猪的风险是最大的,母猪养殖者随时打算套现,将其转给敢赌的养殖户,同时为了加快周转母猪也进行胎龄优化,5胎基本就淘汰,养殖户在与时间赛跑,只要跑在疫情前面就有暴利,因此预计后续生长速度快的饲料配方将是一个需求的增长点。

  养殖场心态

  两湖地区年后仔猪价格持续攀升,年前30斤仔猪价格270-280元/头,正月初八价格320元/头,2月底20斤仔猪价格就已达到600元/头,到今天,15斤仔猪价格达到了700元/头以上,以这个仔猪价格计算肥猪出栏保本成本在7.8-8元/斤,也就是说5个月后的猪价要达到7.8元/斤以上才可以赚钱。而现在长沙地区外三元生猪出栏价已经达到了7.5元/斤,市场又普遍看好2季度以后猪价,市场预期年内达到10元/斤问题不大。

  理论上来说市场的补栏意愿应该很强,但事实并不尽然,非瘟疫情笼罩下,中小规模的散养户大多保持观望状态,极个别中型养殖户存在搏一把的心态去抓仔猪,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型规模场补栏仔猪心态相对积极,但仍苦于没有足够的经过检疫的仔猪来源,大场有意跟大企业合作继续购买仔猪,但买不到。

  在当前仔猪价格高涨的背景下,卖一头仔猪就有几百块的利润且无需承担后续疫情风险,但大型规模场并没有向外销售仔猪的意愿,仔猪资源全部自留,因为规模场认为自身的疫情防控条件较好,5个月的时间育肥仔猪的风险并不大,也有个别大场由于养殖规模之前扩的很快,目前想缩小规模减少风险敞口,但面临着部分地区检疫部门不给开证明,想卖仔猪却卖不出去。因为对于检疫部门来说,如果开了证明后再发生疫情会给检疫部门带来麻烦。两湖地区的生猪养殖散养户占据主体,规模化程度相对偏低。仔猪价格的上涨根本原因在于供应端能繁母猪存栏疫情下的被动淘汰,直白地说就是市场上的母猪少了。前期跨省禁运政策影响仔猪销售,不少仔猪场被动育肥,导致资金回笼时间拉长,加速能繁母猪淘汰进程。

  理论上来说,大型猪场规模越大感染疫情风险也越大,而散养户抓住机会在5个月饲养周期内全进全出风险相对可控。但规模场和散养户对于风险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散养户对于非瘟的恐惧远胜规模场,据说两湖地区发生疫情的猪场经过禁养期后复养再度中招的概率是100%,这导致周边地区的养殖户无人敢补栏仔猪。大型规模场由于资金实力雄厚,可以采取诸如在栏舍内增加隔断的多种方式来防控猪瘟,反而使其补栏心态较散户更为坚决,但总体规模依然有控制,不像以前那样盲目扩张。

  应对非瘟策略

  对于非瘟而言,养殖场的应对策略就是一个字-防,或者说是严防死守。据了解,除了对人和车常规的消毒和隔离措施,养殖场应对非瘟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增加生猪栏舍隔断,一旦有某隔断内的生猪中招,则实施定点清除,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损失。大型养殖企业还会对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散养户通过收购的形式来进行清理,以保护自家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的养殖企业还会直接在猪场外高温制粒,通过管道直接输送进猪场。

  养殖场的一些防控手段已经延伸到前端的饲料企业,比如增加了进厂各项消毒及隔离措施,禁止外人进入厂区及办公区等。之前的饲料销售很多是通过经销商进行的,为了减少可能存在的感染环节,现在直接是和养殖户点对点销售。很多饲料企业采购原料因为疫情原因,不要特定区域的玉米粮源及河南的麦麸,对于仓库来说,原料、生产、饲料三区隔离,且在饲料生产工艺中添加高温环节。饲料企业的成品销售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预混料和浓缩料占比越来越小,全价料占比增加,因为在全价料的加工过程中,会经过高温处理,以便杀死病毒。当前全价料销售中以大猪料为主。在调研期间某地米糠价格几天之内暴跌200元/吨,而米糠是散养户自配料中纤维的来源之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自配料的萎缩。

  对于不幸“中招”的企业而言,处理非瘟猪及疑似非瘟猪的办法主要是深埋,但该方式并不能消灭病毒,甚至可能污染水源,所以对于这类企业来说不敢原址复产,若要复产,一定是在距离较远的另一个新建猪场复产。

  总体而言,由于非瘟疫情在两湖地区只是零星出现,各类企业对非瘟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北方的养殖企业而言不可同日而语,很多饲料企业都是最近才上的各类消毒设备。结合最近网络上流行的一张图,俄罗斯非瘟疫情的爆发存在明显的季节性,6-8月是高发期,目前业界从病理学的角度对于非洲猪瘟的研究仍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但是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合理的假设,低温环境有利于非洲猪瘟的存活,温度升高后有利于非洲猪瘟的传播。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2-3季度我国非瘟的防控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猪肉的销售情况

  在非洲猪瘟出现之前,我国猪肉消费的绝对量年比已经开始下降,缘于替代消费牛羊肉、水产品的增加,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上了年纪的人从营养的角度会主动减少猪肉的摄入量,这部分人群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因为本身吃的量不多,吃猪肉也会选择价格较高的土猪肉,据两湖调研了解的情况,中产阶级有放弃之前菜市场大量销售的外三元白猪肉而转而选择口感更好的生态黑猪肉的趋势。在非瘟疫情爆发之后,尽管各种媒体都在宣传猪瘟不传染人,但很多家庭的确是不敢买猪肉了,主动减少了猪肉的消费量,这一点从菜市场的猪肉摊位就可以明显感受得到。

  并且生猪出栏体重变化存在季节差、地域差和价格差三种特点。所谓季节差,以某规模场为例,正常出栏体重是105-125公斤,年初时是115-125公斤,6月时为105-115公斤。夏季出栏体重较低,当温度超过33度时,生猪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尤其是在转运过程中,导致死亡率上升。

  因此,在夏季高温到来之前,出栏体重一般都会出现季节性的下降。地域差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习惯消费的生猪体重的差异,比如云南、贵州地区主要消费大体重猪,出栏体重一般在130公斤,这样就造成标猪(出栏体重115公斤)数量较少,价格较高,跟四川之间没有价差,当地标猪无法流入四川。

  所谓的价格差指的就是猪企根据猪价行情灵活调整出栏体重。我们调研的湖北某规模场在年前价格低的时候压栏,年后价格上涨继续压栏,出栏体重从正常的230斤增加到目前的280斤以上,最大出栏体重甚至达到了314斤。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大体重猪后期涨1斤肉的成本大概是4元,养一天体重平均增加1.8斤,只要是每天增加的产值超过当天的成本,猪就可能继续养。

  另外,当50公斤的二元母猪卖到了2000元/头以上之后,猪场老板也会考虑把母猪继续育肥卖掉还是直接卖二元母猪,若行情很好,三元猪留种作为能繁母猪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据了解二元猪、三元猪的配种产仔数只相差了10%左右。总而言之,养殖企业的所有决策都是由成本和价格决定的。

  非洲猪瘟给养殖户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生猪存栏的下降,还有消费者们对于购买猪肉的消费意愿的下降。面对猪肉市场上猪肉销售量不乐观的情况,养殖户们只要坚定信心,相信国内猪市的未来可期。

TAG: 生猪 生猪市场 非洲猪瘟
上一篇 下一篇